【故事3】 社会的礼遇 “只要有需要,我们就出现”。这是思明城市义工最真实的写照。2012年6月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启动以来,义工们默默地奉献着爱心,无声地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全新的义工时尚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礼遇义工的风气也逐渐形成。轮渡码头上那座由爱心企业捐建的,为过往游客提供各种贴心服务的“爱心小屋”;法庭义工中还得到爱心企业的捐赠,那一个个喝水的纸杯、一把把爱心雨伞……都凝聚了社会各界对义工的那一份尊重与支持。 有这样一个故事。义工蓝永生不会用电脑,有一次他到一家打印店打印一份义工材料。打印店里的一位姑娘告诉他,打字要10元,复印要1元。待打完材料,小姑娘却一分钱也不肯收。她动情地对蓝永生说道:“我看你的稿子说的都是你们做义工的事,我被感动了,我也做一回义工吧。” “礼遇意味着社会对义工的尊敬,这个变化太可贵了。”思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一青说,义工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召唤着现代文明的春风;义工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净化着社会的风气乃至时代精神。“今后,无论有没有穿义工的红马甲,只要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都会有人及时伸出援手。” 王一青说,义工的志愿服务蔚然成风,这是个美好的开头,它的结果更是令人期待,“义工如同一颗颗善的种子,撒播到厦门这片美丽的沃土之上,让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为这座城市的时代品质。” 【记者手记】 礼遇志愿者 展示文明高度 本报记者 吴晓菁 今年大年初二,我到思明城市义工沈雅玲家采访。在沈雅玲家旁边的一个停车场里,我停好车,交好停车费。离开前,我向管理员问路,当听到记者是来采访义工的,这位管理员立刻把已经收取的停车费塞了回来,“你们是来报道义工的,是来做好事的,这钱不能收。” 一种感动涌上心头。这种感动来自社会对城市义工的礼遇。义工无偿为他人服务,用爱心温暖着这座城市,他们虽然无欲无求,心甘情愿,但是社会在为他们“点赞”的同时,也正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做好事不图回报,是义工的道德与情操;让好人有好报,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志愿者服务社会,社会回馈志愿者。这也是对志愿服务的一种精神嘉许。 思明区在这方面有了率先之举。对义工实行“星级义工”晋级认证制度,根据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分别授予不同星级的义工称号,目前,协会的星级义工已经达到163人。从这个月开始,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还启动了“义工成长沙龙”,通过集体学习、团体拓展等形式,提供义工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督导等课程,为义工的健康发展“指路”。 志愿服务没有事大事小之别,城市义工活动在市民中充满感召力,正是人们在平凡工作和生活中对于文明、对于道德的感悟和体验。 正如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巨东红说,志愿服务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凝聚力的体现,要凝聚社会力量,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精神,志愿服务正好是最佳的载体,能够把实现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全社会对义工的理解、支持、关爱,正是厦门感悟雷锋精神、提升价值追求的生动实践。 |
相关阅读:
- [ 02-28]“全能志愿者”王忠武:“不帮助他人,心里不得劲”
- [ 02-28]厦门思明义工倡导文明旅游 年轻义工成活动主力
- [ 02-27]“全能志愿者”王忠武:“不帮助他人,心里不得劲”
- [ 02-27]厦门思明义工倡导文明旅游 年轻义工成活动主力
- [ 02-25]思明城市义工:近百位市民做义工过年
- [ 02-21]义工家庭春节假期全家出动 笑称“比宅在家中好”
- [ 02-21]思明城市义工沈雅玲:春节出去做义工 比宅在家里好
- [ 02-09]社工服务中心揭牌 筹建志愿服务团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