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王颖达)花了56.8元,买了420克的冷冻酱牛肉成品,切开品尝后感觉不大对劲。一看竟有 “大豆分离蛋白、复配肉制品增稠剂”等添加剂出现在配料里。市民刘先生怀疑自己在沃尔玛超市买到的是“合成牛肉”。专家提醒:购买类似产品,还是要多注意配料表。
【消费者】
吃了5年的酱牛肉 突然没啥牛肉味
“以前这个品牌的酱牛肉都是真牛肉!”近日,市民刘先生拨打晚报市民热线投诉,在沃尔玛超市购买了一款名为“秦宝”牌的酱牛肉,“这个牌子在全国都很有名,好像专门做牛肉的,我们家吃这个牌的酱牛肉差不多有5年。”
这周一,刘先生给家里的老父亲过生日,又上超市买了一块。“当时没在意配料表,因为包装和原来一样,只看了日期比较新就直接买了。”他回忆,唯一变的是,价格从原来的59.9元500克,变成了56.8元420克。
然而,刘先生拿刀一切就感觉不对劲。“切的时候发现不是牛肉的纹理,嚼在嘴里也没有牛肉的感觉,有点像豆干的味道。”他赶忙拿起一旁的包装袋,看了一下配料表。里面的成分“大豆分离蛋白、复配肉制品增稠剂”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这不就是火腿、火锅料里面的东西吗?这哪能算是牛肉?”刘先生感觉受到欺骗,给父亲庆生的好心情也毁了。
“以前买到的都是纯牛肉制作的酱牛肉,这次毫无预兆地变成了‘合成肉’。”刘先生仔细查看包装,发现没有任何改变的提示。刘先生带着这块“酱牛肉”来到超市要求退货。
刘先生介绍,超市工作人员处理了他的退货请求,同时告诉他,只要里面含有牛肉成分,不管含量占比多少,都是真的酱牛肉。刘先生对这种解释很不认同,“用了相同的包装、产品名不另外标注,消费者很容易就会被误导”。
【调查】
添加剂达十几种 没有标注牛肉含量
记者在超市的冻柜找到了这款产品。标称420克的酱牛肉配料表中除了牛肉、水、酱油、香辛料外,还包含有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复配肉制品增稠剂、复配水分保持剂等十几种添加剂。
按照包装袋上的执行标准GB/T 23586,记者查阅了酱卤肉制品的国标。该规定中只提及,酱制品是以鲜(冻)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清洗、修选后,配以香辛料等工序制作的熟肉制品。
该规定中,没有提及商品需标注纯肉含量,也没有提及纯肉制品和肉类制品需区分标识等内容。记者咨询了市工商局相关工作人员,他介绍,单从包装和其执行的国标来看,对该产品暂时没有发现存在什么问题。
【提醒】
植物蛋白可降成本 但医生不建议多吃
该酱牛肉的包装袋上并没有明确标注该产品是“纯牛肉”还是所谓的“合成牛肉”。只是在包装袋背面的成分表里,除了牛肉之外,还有其他配料、添加剂等。刘先生质疑,像这样的牛肉,市民很难分清到底是不是纯牛肉。
记者在网上查询发现,安徽的孙先生也曾在超市中购买到类似的酱牛肉,因为感觉味道不对而投诉。当地公共营养师杜婧提醒市民,购买包装好的肉制品,一定要看成分表。“肉制品里添加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可以降低成本。但为了保证产品的口感、风味等,又必须要加入其他大量的添加剂。”杜婧说,如果市民想购买类似产品,还是要看配料表,别把它当纯牛肉,以免多花冤枉钱。
厦门市第一医院营养科姚主任介绍,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类似大豆蛋白粉之类的提取的食品也有其营养,但不建议多吃,仍建议消费者从天然的食品中摄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