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文 吴晓平/图)“如果没有需要,再便宜的项目都不要并购”、“并购整合如器官移植,副作用和后遗症难免也难料”。前天晚上,第八场“海西夜话”在海西并购俱乐部举行,亚洲顶尖并购律师、被誉为“并购大师”的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理事长黄日灿在厦开讲,他认为,有没有需要是决定并购成功与否最根本的标尺。 并购切忌贪便宜 黄日灿曾在纽约、香港及台北执业多年,专长涵盖跨国投资、企业并购、合资合作、证券金融、私募及创投基金等,他曾全程参与雅虎并购奇摩站这一商业大事件。 在他看来,并购是“你丢我捡,各取所需”的交易,但丢的不一定是不好的,有时是不合适的才要丢掉。 就比如上述并购案,当时雅虎急着突破中文入口一事,而奇摩站则需要更有力量的“大树”,双方在彼此都有需要的前提下,通过换股完成并购,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关于换股比例,也就是价格的争执,甚至因为价格问题,这一并购案曾搁置不前。 但在黄日灿眼中,并购并非一般的买卖,真正的成本未必是并购价格,切忌贪便宜的并购。 年景不好也可并购 “有人说,年景好,企业自然要扩张并购,年景不好就不要并购,其实并非如此。”黄日灿摆出了一张曲线图,从2005年境内第一次跨境并购开始,除了金融海啸那年骤然降温外,并购案例的数量和金额都在波动中上升。 黄日灿说,对企业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东西,“百货公司大减价,你买不买?好东西当然买了。年景不好时,并购金额一般会比较低,就好像大减价”。 但是,黄日灿强调,并购只是企业调整自我体质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不需要,就不要并购,即使是再便宜、再好的项目都不要,因为“并购整合就好像器官移植,副作用和后遗症难免也难料,十几年的并购历史告诉我们,成功的并购案例占比很低,不到1/3。企业不要盲目并购”。 制造业并购风险最大 最近几年,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但在黄日灿看来,迈出去是事实,但这一步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大。 近几年,境内企业互相并购达到六七成,“走出去”和“引进来”加起来也就三成左右,而且绝大部分还是自然资源类的并购,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制造业并不多见。 黄日灿说,并购产业中制造业“最讨厌”,有员工、产品、材料、设备等等,可能一周没管它,这个并购案就宣告失败了。 而跨国并购,有时候语言是最大的风险,比如联想并购IBM PC部门,杨元庆就曾对他说过,自己的英文水平是并购的最大风险,所以并购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英文。 对于两岸企业之间的并购,黄日灿说,着眼于世界工厂这个点,台湾企业不需要并购大陆企业,应直接找地投资;如果是着眼于世界市场,并购算是个捷径。两岸企业不论是谁并购谁,并购前必须审慎评估规划,并购后必须切实监控调适,“如果两岸企业要共同进军世界,那么经营跨国企业是真正的挑战考验,在并购历史中,并购成功但经营失败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
相关阅读:
- [ 10-23]不到一年再发并购攻势 厦门腾邦“吞下”两闽企
- [ 07-17]跨国并购:民族品牌谋求国际化
- [ 09-25]温元凯:闽企应引入高新产业项目
- [ 09-07]“同质化”催生百货并购 厦门店暂无调整计划
- [ 02-14]泉州:民营企业并购国外高端品牌可获政府补助
- [ 01-21]王巍:厦门新金融不是投资时代 是并购时代
- [ 09-14]民企并购国外高端品牌福建最高奖1000万元
- [ 09-07]南京医药将与国药争福建市场 或掀起新一轮并购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