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与水泥7年前也“打过一仗” 时间拨回7年前,同样是石板与水泥的这一“仗”,也在集美学村打过。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争议起源于改石板路为水泥路。在这一“仗”中,石板路“输了”。 忘不了的是情怀 恰如厦大学生反对石板路的理由,集美学村2007年的改石板路为水泥路工程也是出于对交通的考量。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争议并不比此时小,其焦点就在于“石板路该屈从于交通,还是交通应服从于石板路”。网友“风雨鹭岛”曾就此撰文表示:“石板路既然不利于交通,那干脆把石板路去掉———这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拙劣的处理方式。” 包括“风雨鹭岛”在内的一部分市民认为,首先要考虑的是,集美石板路为什么要利于交通这个前提,“也就是说,学村内部是否值得大力发展机动交通?从学生安全的角度、学村环境的角度、学风氛围的角度,好像都应该遏制交通。”在他们看来,石板路是人文集美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过了一年,“风雨鹭岛”的观点得到了一位厦大学生的“隔空呼应”。此生网名“放风筝的唐僧”,据说,他有一天偶然发现厦大校园里的某一小段道路正在翻修,而且恰恰也是把石板路改成水泥路,他因此大呼“石板路之殇”。 “我一向觉得石板路走上去是最有感觉的,因为它是人类最初的智慧结晶,取自自然界最天然的原料。”这位当时的厦大学生说,大学不是商业区,用不着以车水马龙为自豪,“上大学不就是为了追溯我们人、宇宙和精神的泉源吗?不就是为了探寻自然界那不经意间而又奇妙无比的智慧吗?这正和石板路的意义是相同的。” “微风细雨,石板路上苔痕青青,教授与学生各撑一把伞,边漫步校园,边品谈学问人生。”据说,这就是“放风筝的唐僧”能想到的最古朴、最人文的大学一景。 如果嘉庚先生还在 说到厦大与集美学村,就不得不提其共同的校主陈嘉庚。在“保留石板路”人士的心里,嘉庚先生就是石板情怀的一部分。他们甚至认为,两地的石板路是当年嘉庚先生留下的。而事实上,这一说法已被集美学校委员会的有关人员明确否定。仅就集美学村为例,大多数石板路是上世纪80年代翻建的。 “就算嘉庚先生留下来的,那么眼下石板路的去与留也应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考量。”厦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小李还大胆假设,“如果嘉庚先生还在,他也不一定用石板铺路。”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嘉庚先生所处的时代,国内的水泥等材料十分匮乏,而闽南盛产石材,方便就地取材。 当然,如果嘉庚先生还在,他将做何选择,这是个永远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不过,记者采访中发现,不管是青睐水泥路者,还是挺石板路派,他们的理由都十分明确,一者从功能出发,即利于交通,譬如集大退休教授林地球就表示,石板路路基不稳,路面不平坦,现在人们对交通质量的要求提高了,石板路就显得有点“跟不上”;一者从文化考量,也就是保留情怀。 关于后一点,连百度词条都给予支持———石板路是指在路基上铺上一层石板的道路,它是我国古代高等级的道路。岁月沧桑,路人的脚板将原本粗糙不平的条石磨得光光溜溜,呈现出种种印迹花纹。石板路是有历史的,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大路 甭管是石板的,还是水泥的,我喜欢管厦大校园里的路叫大路。 事实上,比路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言炎》和厦大提案事务秘书处,一个强调学生自发创办、独立发行;一个号称以监督学生会及学校相关工作为职责所在。别忘了它们的共同点———学生是其唯一主体。 我相信,大路最终将在双方的充分沟通与真诚努力下取得最佳效果。而一所大学与其学生们因此呈现的胸怀、眼界与格局也将比大路更让人难忘。(陈巧恩) |
相关阅读:
- [ 12-29]厦大芙蓉路欲改成石板路遭疑 反对者称太颠簸伤轮胎
- [ 12-07]福州台江白马桥多块石板莫名断裂 疑因货车挤压
- [ 12-19]福州江滨路路上石板松动 磕破面包车油箱
- [ 05-25]阿婆在屋檐下剥花生 被条石掉落砸中脑袋身亡
- [ 03-27]集美大社路修缮 石板路修旧如旧古韵仍在
- [ 02-28]福州闹市区大楼外立面瓷砖从天而降 幸未伤到人
- [ 02-19]福州三坊七巷多处石板路塌陷 疑工程车碾压所致
- [ 12-14]植物园一榕树根顶起石板 老人孩子常被绊倒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