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有一个美丽的海湾公园,是旅游、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可市领导在调研中发现,海湾公园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属于非建设用地,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又属于建设用地。这种规划“打架”的情况发人深省,也直接引发了厦门“多规合一”改革。 “多规”分置 弊端丛生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分别由发改、规划、国土3个部门负责编制,由于规划主体、技术标准和规划期限等不统一,规划间常常相互矛盾。据厦门市规划委介绍,问题主要表现在:空间规划冲突。例如,原厦门市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差异图斑达12万块。生态用地急剧减少。由于生态用地保护边界不统一,缺乏有效管控,建设项目侵占生态用地时有发生。部门各自为政,严重削弱规划的严肃性、一致性。各种行政审批依据混乱,导致空间管理无序。行政审批效率低下。审批流程不合理、审批手段落后。不同部门在行政审批中互为前置,来回审批,效率低下。 “多规合一” 一张蓝图 厦门市规划委主任赵燕菁介绍说,厦门市于2013年开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形成全新的、统一的城市空间格局。2014年3月以来,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引领,市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充分沟通协调,化解海量矛盾,最终消除差异图斑,划定共同遵守的用地管控边界,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合到一张图上。 “多规合一”后,厦门划定的生态控制线范围是98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7.6%,划定的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范围是64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8%。 “多规合一” 释放改革红利 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主任胡亮信介绍说,厦门充分发挥“多规合一”统筹功能,通过强大的应用平台建设,实现各部门的规划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目前,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各审批部门实现网上并联协同审批,审批信息实时共享,大幅缩减审批时间。形象地说,审批事项申请实现了从现场报审、串联审批的“跑部门模式”到一表报审、并联审批的“走网路模式”的转变。 例如,项目立项申请到获得用地规划许可证这一时间段,从过去的半年缩减到现在的12个工作日。又如,实行“一表式”审批,大幅精简重复和不必要的申报材料,用地规划阶段申报材料由25项减少至6项,工程批复及工程规划许可阶段申报材料由99项减少至10项。 (新华社厦门12月26日电) |
相关阅读:
- [ 12-26]新一轮机构改革促进简政放权 改革凸显厦发展重心
- [ 12-17]高考改革配套文件出炉 已在校高中生不受改革影响
- [ 12-11]福建省出台政策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深化殡葬改革
- [ 12-08]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启动医养联动项目
- [ 12-04]福建全省58个县(市)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
- [ 12-03]平潭公车改革全面启动 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 [ 11-28]福建省启动公车制度改革信息填报
- [ 11-26]推进公务用车管理 落实改革目标任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