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记者 杨继祥 林岑)7日至8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共同缔造探索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高端研讨会在厦门海沧召开,这是海沧继上个月全国行政文化论坛之后,着力打造社会治理厦门模式的又一次“借智借脑”。 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1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深入海沧城乡实地调研,对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情况把脉问诊,专题研讨探索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等前沿课题,踊跃献计献策,为海沧社会治理创新再次注入新的活力。 一年来,海沧富有对台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给市民群众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受到中央首长和省部委领导连连点赞,也引来中央及台湾媒体的广泛关注。 如果说,上级领导及媒体的点赞,体现了“高大上”;来自学术研究机构的民意调查,无疑是“小清新”,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在研讨会上展示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通过共同缔造,海沧居民对小区的信任度增强了、互助增强了,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提升了。 社会共治,“共和”本义的微观实践 何包钢教授,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见多识广,典型的“世界公民”,仅6月份,他的足迹就涉及三四个国家,并且也深入了这些国家的街道。在深入海沧调研后,他感慨地说,海沧的很多做法,已达到国际水平。 在何包钢看来,海沧各种各样的治理,体现了社会共治的原则,最重要的体现,它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本义的一个微观实践。 “共和的本义,就是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海沧从这5个方面进行了彻底落实,而且延伸到街道、社区以及最小的社会单元,这让我很受鼓舞。” 面对渔民、城市居民、村民这三种不同群体的社区,海沧采取分类治理的方法,让何包钢也非常受启发,他说这体现了厦门海沧的地方智慧,创造了多元治理的经验。 此外,海沧率先在治理民主中引入高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运用电子平台,电子政务、微博、手机,这些创新举措在世界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也处于领先水平。 缔造社区共同体,海沧迈出第一步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核心的理念就是缔造一个社区共同体。实现这一目标过程可能非常漫长,但海沧在国内已经超前迈出了第一步。”研讨会上,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周红云研究员对海沧连连点赞。 在周红云看来,我国社区的行政化和居民参与不足这两个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对这两个问题,实践中虽有所回应,如早期的社区直选、社区准入制等,但距真正解决,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地方实践的改革,已经到了培育社区的阶段。要培育社区,就必须培育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有效实现居民自治,从而有机会重构基层的社会,重新发现我们早已缺失的社会。 社会组织的培育,海沧可圈可点,如公益创投、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创新,都走在了国内前列。 海沧的社会治理,不仅是理念的转变,同时伴随着更多的角色转变,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一点让周红云等与会专家印象深刻。 周红云认为,在社会组织的培育上,海沧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公共精神的培育,公共平台的打造。由于有了公共空间、共同的平台,从而才有了实质性的交往基础。 见“异”思“迁”,形成海沧风格 “新阳的情况和深圳相似,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之比1:17,深圳全市1:8,个别街道达到1:18。在社区人口结构高度倒挂的异质性社会生态的基础之上,新阳通过见‘异’思‘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唐娟副教授如是说。 所谓的“异”,就是这样一个异质化的社会;思“迁”,就是与时俱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社会参与,推进共融共治,这是整个创新的框架。新阳创新形式与国内其他城市差不多,但从现实基础及操作层面的措施来说,形成了海沧独有的风格。具体而言,即“四个链接”和“三个融合”。 “四个链接”,包括党政主导和群众参与的链接,在海沧落在了实处;服务的提供和服务的需求之间的链接,在分类和聚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法治与自治的链接,如绿地认养、垃圾分类自治等操作措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链接,如社区信息化建设。 “三个融合”:新厦门人和老厦门人的融合。将外来人口组织起来,参与有序化,使其成为治理主体之一;岛外理念和本地方式的融合。台湾同胞带来服务精神及公民理念,推动了以生活为单位的小区自治,改变了本地人的生活方式;政府和社会的融合,从过去的政府“独唱”变为政府“领唱”、大家“合唱”。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自浙江发轫,中国开始了村民自治的第一次浪潮;当前,厦门海沧掀起第二次自治浪潮,它以利益机制为基础,以协商民主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推手,以城市竞争为动力,一个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厦门特点’的社会治理厦门模式正在海沧崛起!”何包钢的话语里,满是憧憬。 【人物原声】 汤晋苏(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 厦门市海沧区是民政部的“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基层治理发展过程中贡献了不少经验,我们希望海沧区再接再厉,为新时期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 周瑛(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 希望厦门各级党委政府和我们的基层组织很好借鉴这次研讨会的成果,当好社区治理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不断探索、创新、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居民治理能力,为推进全省乃至全国的社区建设作出新贡献。 徐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此次研讨会选择在厦门海沧召开很有意义。海沧在没有多少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自主地、积极地探索,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为我国提供示范标本。 海沧的社会治理亮点众多:强调共同缔造,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在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以居住的概念替代了身份的概念,开始赋予“居民”新的现代化含义,初步建立起“行政纵向到底,自治横向到边,服务纵横交错”的现代基层治理模式,开展多元治理;注重搭建平台,有效自治;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让自治真正运转起来。 在经济方面,海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海沧率先一步,给出了许多有益启示。海沧不仅仅解决了自身的社会治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具有全国性的普遍价值,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代表着一定的方向性。 海沧同时为我国研究社会治理提供了学术基地。接下来,我们将以海沧为样本,深入探讨中国发展过程中规律性问题,尤其是如何在地方经验中,将制度创建与制度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不断扩展。 黄卫平(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教授): 海沧的“共同缔造”,把政府“独唱”变成政府“领唱”,把群众自治作为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努力探索城市居民自治的一些有效形式,在这方面持之以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纪俊臣(台湾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 海沧在城市居民自治方面还有发展空间,在法制化治理方面可以加强提升。可以通过法制化加速居民治理发展,通过法制化治理强化城市居民自治的机会。 娄胜华(澳门理工学院公共行政高等学校教授): 智慧社区的服务对象是会使用网络的人,海沧在这方面可多考虑弱势群体,比如老年人。网格化管理,要把生人社区变为熟人社区,澳门讲究个人隐私,海沧未来也可多往这方面发展,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完善社区机制也要考虑。 李明欢(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就没道理。发展怎么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相结合?关键在于GDP怎么转化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让群众得实惠。美丽厦门、美丽海沧做到了,所以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在提高。 邓大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海沧区建立了“互动共治”的新型基层治理框架,不仅实现了自身治理体系的大跨越,也为我国基层治理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海沧一小步,中国基层治理一大步。 张英阵(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海沧的共同缔造就是政府和社会合作的概念。社区工作需要政府政策引导,把权力下放到社区自治,社区应是一个学习民主的地方,是一个公共领域,要培养社区的自治能力,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带动其他社区,进一步推广开来。 |
相关阅读:
- [ 07-09]厦门海沧“小袋鼠”夏令营昨开营 践行垃圾不落地
- [ 07-08]海沧采取盯促结合整治“两违” 总体拆除进度全市第一
- [ 07-07]海沧隧道主体工程预计年内开工
- [ 07-05]海沧隧道预计年内开工 建成后将为海沧大桥减压
- [ 07-05]海沧向中小学生发倡议 争做“小袋鼠”垃圾不落地
- [ 07-04]厦门海沧打出“组合拳” 帮居民提升就业创业技能
- [ 07-03]厦门海沧保税港区开通“空港直通车” 省钱又省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