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艺术视角重温英雄义举 本报记者为评书创作提供许多素材 田连元。 记者 李晓平 郭睿 “追!这三个人马上骑着车子追了起来。他们一个叫做张辉、一个叫做张涵,还有一个叫做刘元飞,是三哥俩。”昨日,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把曾牵动鹭岛市民的张涵三兄弟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搬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的舞台。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评说,带着现场观众重温了一次英雄的义举,这也是田连元第一次在厦门评话厦门英雄。本报记者曾为田连元创作评书提供许多素材。 田连元生动讲述三兄弟故事 三兄弟的故事,厦门市民都不陌生。2011年6月24日晚上10点多,年轻的姑娘凌小燕下了班挎了包,身后窜出的歹徒突然上前夺包。恰好骑自行车路过的张辉、张涵、刘元飞听到呼救,毫不犹豫骑车追赶两个狂奔的歹徒。在忠仑公园的树林,张辉抓住其中一名男子,可就在三兄弟合力将其控制时,突然蹿出的另一名歹徒举起长长的西瓜刀向他们砍来。张涵胸椎开放性骨折,双下肢瘫痪,张辉两只手臂的手筋被砍裂,刘元飞的手筋也被捅断。 演出现场,身着灰色中山装的田连元,用评书独特的抑扬顿挫,生动还原事发当晚的细节——凌小姐发现包被偷时的疾呼,三兄弟狂追歹徒自行车链条发出的摩擦声,穷凶极恶的歹徒挥刀砍向三兄弟时的落刀声……观众席有人惊呼,有人义愤填膺,也有人发出哽咽之声。15分钟的评书时间,田连元将英雄三兄弟的故事,抖落得掷地有声、荡气回肠。 刘元飞呼吁青年敢于见义勇为 已成为“鼓浪屿好八连”战士的刘元飞,作为三兄弟的代表观看了昨日的演出。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刘元飞走上舞台,感谢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注,感谢艺术家田连元将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刘元飞说:“我们只是尽了普通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广大的社会青年遇到这类事情也能勇敢地站出来。” 由于身体还在康复期,张涵没能前来,张辉也因在漳州工作未能出席。不过,张辉也通过电话表达了对田老的谢意:“谢谢他把我们的故事编成评书,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据悉,这是田连元第一次在厦门讲述厦门的英雄故事,评书的题材是他自己挑的,内容也是他自己写的,本报记者曾向他提供了许多素材。田连元说,“90后”的英雄三兄弟让他肃然起敬,他们身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族精神,在当下中国具有警醒人性的现实意义。 【声音】 施溪法:这不是一次单纯的艺术的享受,更是一次灵魂的洗涤,一次启迪心灵的生动教育。作为特区军人,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和道德标杆。 厦门市图书馆蔡辉:模范故事汇,平凡中诠释伟大,让人性之美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我曾经也是一位军人,陈俊贵20多年坚守班长坟墓的故事令我特别有感触,眼泪一直掉。 顾春花:用曲艺讲道德模范的事迹让我感到很新鲜,也让我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厦门大学王洁:最让我感动的是英雄三兄弟,他们用行动证明着年轻人的担当和正能量,是年轻人的榜样! 【特写】 最新细节 写进田老评书 本报记者 郭睿 刘元飞一身戎装,坐在观众席第一排,听完第三个故事,就看见田连元走上舞台。这是他第四次见到这位年过七旬的评书表演艺术家。 第一次见面是去年11月22日,田老为创作评书作品《英雄三兄弟》专程来厦搜集资料。半天的相处,让刘元飞记住了他的专注。田老就像一名资深记者,事发当天一些连自己都日渐模糊的片段,都在聊天时被他挖掘出来。 第二次见面是昨天上午,刘元飞在酒店里和田老打了个照面。演出前,田老在后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刘元飞恰巧走过,他们有了第三次相遇。 “张涵情况怎样了?”田老拍了拍刘元飞的肩头。刘元飞告诉他,在厦门这段时间张涵恢复得不错,甚至现在不用拐杖也能稍稍走几步。这个细节,随后就出现在田连元的评书里。坐在台下的刘元飞有些感动,他认真地听着,听田老用突然上扬的声调说:“张涵恢复得好,是好人多助。” |
相关阅读:
- [ 11-23]评书艺术家田连元来厦 将把英雄三兄弟事迹说给观众听
- [ 11-07]处罚环评造假,也要环评报告公开
- [ 07-07]"我来自澡堂"——评书老艺人吴德全的说书人生
- [ 12-07]北影学生打死清洁工被拘 校方拒绝公开监控录像
- [ 09-17]宁德霞浦方言评书成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新载体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