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岛内精做“减法”岛外多做 “加法”
■岛内精做“减法”,是建设规模的“减”,发展品质的“加”。 ■岛内精做“减法”,岛外多做 “加法”,不是割裂的,而是辩证法,岛外“加法”做好了,岛内人口密度才可能真正降下来。 ■韩笑 “两会”召开,是厦门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话,可不是虚的。说它“大”,是“重大”、“重要”,“两会”既是新一年权威政策发布的平台,也是新一年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跨岛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美丽家园”,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频频提及的关键词。市政协委员黄咸铮说,厦门的发展,关键还是考虑品质而不是总量。厦门是个不适合把量做大的城市,而适合做高附加值的东西,这更符合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黄咸铮的话,引起不少代表委员的认同,媒体也做了报道。不过,在笔者印象中,这个观点,前些年,不少代表委员早就“发声”了,但却没有“公之于众”。厦门面临“小”的制约,是不争事实,经济总量小,行政区域面积小,经济腹地也很小。但是,早些年的厦门,有点讳言“小”。好在现在,坦然面对“小”。这种GDP总量理念上“减法”,是不以GDP总量论英雄的“接地气”,是在科学发展观上的“加法”。 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少代表委员们针对厦门岛内外发展不平衡,也提出了推动厦门科学发展的“加减法”;岛内精做“减法”,岛外多做“加法”。 先说岛内精做“减法”。工厂外迁,退二进三,早些年,岛内就开始做“减法”,但是,在建筑上,却不减反增,高等服务的功能也大多集中在岛内,导致岛内人口急剧膨胀,教育、交通、医疗不堪重负。记得朱镕基任总理时视察厦门,就提出建筑“不要见缝插针,要留有余地。”本次“两会”上,不少委员竞相说“减”:“严格控制岛内建设用地,降低岛内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 当然,岛内精做“减法”,也不是一味地“减”,是建设规模的“减”,发展品质的“加”,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升本岛。 再说岛外多做 “加法”。加大岛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尽最大努力完善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生活配套设施,缩小与岛内的差距。有代表说,未来厦门,要建一岛一带多中心。多中心是指岛内市级中心、东部市级中心,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通过多中心组团格局的转变,给岛内“减压减负”,是明智之策。 同样,岛外“加法”,也不是盲目地“加”,不是只要项目能生钱,不论是否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不论是否污染环境,就照单全收,而是要选商引资,引进符合厦门发展方向的新型产业和项目。 岛内精做“减法”,岛外多做 “加法”,不是割裂的,各干各的,而是辩证法,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紧密联系的。岛外“加法”做好了,市民才愿意到岛外生活居住,岛内人口密度才可能真正降下来。厦门要弹好“钢琴“,做好“提升本岛、拓展海湾”这篇科学发展的大文章。 |
- 2014-01-22厦门两会网友积极献言献策 重点关注交通问题
- 2014-01-21厦门两会记者证首次循环使用 资料袋环保又实用
- 2014-01-21厦门两会延续节约务实作风 记者证循环使用
- 2014-01-19厦门两会明天开幕 九三学社支招破解停车难
- 2014-01-23厦门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把养老院划入小区配套
- 2012-12-29厦门“两会”新闻发布会:轻车简出 不封路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