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镇街视窗:
部门直通车:
鹭岛消防 妇联新闻 工会 文明湖里 文明同安 计生委 党工委 电业局 港口管理局 物价局 海事局 旅游局 教育局
企业风采:
海翼集团 夏商集团 厦门国贸 翔业集团 翔业公益
行业频道:
房产 汽车 建材 食品 保健 商会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归来堂前嘉庚后裔归来 50多人来自美加澳等国家

xm.fjsen.com 2013-10-21 09:26   来源:厦门网    我来说两句

昨日,50多位陈嘉庚后裔在集美鳌园合影。(本组图片/本报记者 姚凡 摄)

陈嘉庚后裔在鳌园向嘉庚墓献花。

本组撰文/本报记者 蓝碧霞 张明蕾 赵荣宾 应洁

厦门日报讯 “看,前面红色屋顶的建筑,就是集美学村,很漂亮是不是?这种建筑风格,就叫嘉庚风格。”陈嘉庚的孙子陈君宝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亲戚们这么介绍。

昨天,50多位前来参加集美学校100周年校庆活动的陈嘉庚后裔,分乘两辆旅行大巴,前往集美参观陈嘉庚故居、归来堂以及集美大学等地,并在鳌园的陈嘉庚墓前,向陈嘉庚先生献花。

“看到美丽的建筑,钦佩外公的远见”

他们是周末游人当中最特殊的一群。50多人分别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其中,年龄最大的97岁,是陈嘉庚七子陈元济,也就是陈君宝的父亲;最小的才9岁,是陈嘉庚后裔中的第五代。

旅行大巴开在厦门大桥上,陈君宝当起了导游,中英文夹杂,间或使用闽南话,跟大家讲述陈嘉庚的故事,介绍嘉庚风格的建筑。陈君宝算是陈嘉庚家族第三代中与厦门联系较为密切的成员之一。经过龙舟池,他就跟大家介绍起每年端午节在这里举办的龙舟赛。

“这里非常漂亮,知道这些建筑跟我外公有关系,我感到很自豪。”陈嘉庚的外孙李诚毅说。他来自澳大利亚,他的母亲陈宝治是陈嘉庚的六女儿。他告诉记者,他看到这些美丽的建筑,就不由地钦佩外公的远见。

“让年轻一代知道我们的根在这里”

临近中午时分,以常务校董身份出席完集美大学校董会的陈元济,马上赶往鳌园和家人会合,祭拜安葬在那里的父亲陈嘉庚。陈老虽然年事已高,但常回家乡,并且每一次到集美,都要到鳌园走一趟。年纪大了,陈老的听力不太好,但身体还算硬朗。他的侄女陈佩仪说,陈老能吃能睡,在家里每周还要固定游泳50米,锻炼身体。

来到陈嘉庚墓,陈元济和后辈们庄重地走到墓前,深深鞠了三个躬,接着一一献上鲜花,并绕着墓碑行走一圈。“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一切都言传身教。”陈元济说。周围游客看到这群特殊的来客,纷纷猜测他们是谁?得知是陈嘉庚后裔,游客纷纷掏出相机拍照并说“今天太幸运了”。

陈嘉庚先生一生育有九男八女,在抗战期间,子孙们或为了谋生,或为了避难,去了不同的国度。目前,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完善嘉庚后裔的谱系,目前在册的已接近500人。陈立人说,希望每一个家族成员都能回来看一看,特别是年轻一代,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根就在这里。

家族故事

陈立人:

寻找南侨机工

挖掘珍贵史料

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的一个心愿是,为陈嘉庚的研究工作找到更多的史料和见证。在研究陈嘉庚相关资料中,他发现,陈嘉庚曾经招募了很多南侨机工,来到中国帮助抗战,他们多数是汽车维修工人,但是这部分的史料很少。“我希望多发掘一些资料来补充陈嘉庚的事迹,并且对这些机工,应该向他们一一道谢、慰问,因为他们响应我爷爷的号召来到中国,为这里付出了青春。”陈立人说。于是,1995年之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寻找南侨机工。

至今,陈立人和志愿者们已找到了40个当年的南侨机工,但健在的仅有10多个。每年入冬,他都会选择两个省份去拜会那些健在的人。让陈立人欣慰的是,南侨机工的第二代也开始积极提供帮助。今年9月,南侨机工在昆明有一场聚会,陈立人专程去参加。看到八九十岁的老机工们唱起了当年在兵营里休闲时唱的歌,陈立人感动地说,历史不应该遗忘他们。

陈佩仪:

护送父亲

魂归故里

集美对于陈佩仪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她父亲就葬在此处。车辆行驶在厦门大桥上,陈佩仪指着鳌园附近的海域对记者说,她父亲陈元凯(陈嘉庚的六子)就葬在那儿。

2006年10月,陈佩仪护送父亲陈元凯的骨灰盒从新加坡至集美。魂归故里,是陈元凯的遗愿。那天在南堤公园举行简短的海葬仪式后,陈元凯的骨灰盒就被沉入集美海域,长眠于故乡怀抱。

陈佩仪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是在1986年。亲眼看到祖父生活过的地方,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她被祖父的光辉事迹打动了。从此之后,陈佩仪才算是真正走进了陈嘉庚的世界。因为陈嘉庚纪念馆的建造,陈佩仪再次回国。那时大量和陈嘉庚有关的历史照片只有中文注释和说明,陈佩仪便主动担当了英语翻译,把图片上的注释一一翻译成英文。“作为他的后代,我深感自豪。”陈佩仪说,“让海外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了解到祖父的故事,这是我的责任。”

李明吉:

带儿子到集美

只为学中文

此次到集美故地重游,李明吉倍感亲切。2009年,他曾经在集美住了三个月,为的是要让儿子学中文。他说:“我看不懂汉字,我不想我儿子跟我一样。”

李明吉是混血儿。他的父亲是陈嘉庚的外孙,母亲是新加坡人。在上世纪70年代,父母为了谋生,移民去了加拿大。李明吉在新加坡度过短暂的童年,为此学会了集美口音的闽南话。

他把儿子取名叫李汉儿,因为他们有汉族的血统。2009年,他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带着5岁的儿子来到集美,计划让他在这里学中文。“我都准备当‘陪读爸爸’了,但遗憾的是,孩子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只读了三个月就回去了。”李明吉有点失望。

不过,李明吉没有放弃,他希望等到儿子大一点,还要送他到集美来读书,因为这里有外祖父的心血和期望。这次,他特意带着儿子来参加活动,就是希望让他从小感受集美学校的人文气息。

李珍玲:

被嘉庚精神感染

前来中国教书

在鳌园的门口,李珍玲脱离了“大部队”,站在石碑前看鳌园的简介。她已经在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当了将近四年的英文老师。

李珍玲的父亲李诚勤是陈嘉庚的外孙,她从小就从父辈那儿听说陈嘉庚的故事。读高中时,李珍玲从书上看到了陈嘉庚当年的事迹,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远大的理想和精神感染了我。”李珍玲说,到中国教书就成了她的梦想,并在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圆了梦。

这次跟着父亲来到厦门,她高兴万分。无论是参观故居,还是参观鳌园,但凡有文字说明的地方,她都会一瞧究竟。

说到自己的女儿,李诚勤很是自豪。和女儿相比,李诚勤的汉语要好得多。“我是自学的。”李诚勤告诉记者,“老师”是一款名为“文林中文学习系统”的软件。其实在美国,李诚勤说汉语的机会不是很多,之所以要学,是因为“我是中国人”。

责任编辑:蓝晓梅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频道点击排行
网站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