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管理
交通充分循环 优化路网结构
调查 十四车道照堵不误
昨日傍晚6时30分左右,记者驱车来到仙岳路中医院附近路段,这里可算是全厦门最宽的路段了——双向共计十四车道,然而路面交通却是拥堵不堪,车行如龟。从中医院门口到台湾街路口700多米的距离,记者足足开了7分钟,和步行的速度相同。事实上,很早以前,交警部门就把这里定为“堵点”重点监控了。
昨日傍晚,仙岳路中医院段出现拥堵。(本报记者 陈立新 摄)
瓶颈 修路拓路只能迁移“堵点”
“车流和道路就像海水和渠道的关系,渠道拓得越宽,就会让更多的海水涌入。所以一味修路、拓路只会刺激机动车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产生新的拥堵。”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王铨铭认为,道路资源不可能无限增长,而且路修得再快,也赶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修路、拓路解决不了“路困”。
不久前投用的东渡路下穿通道,消除了东渡路仙岳路口的交通瓶颈。但人们很快发现,南面的湖滨西路与湖滨南路交叉口交通拥堵有加剧的趋势。为此,近期,相关部门考虑在湖滨西路与湖滨南路交叉口架设一座跨线桥,从湖滨西路跨到鹭江道。“可以预见,这座桥架起后,湖滨西路口肯定不堵了,但鹭江道又会遭殃了。”对此,有关专家认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交通改善方式,只是把堵点“迁移”了,而不是消除了。
工程性措施没有施展空间
成功大道全长14.3公里,2009年9月全线通车,是岛内第一条横贯南北的城市快速路。这条南北“大动脉”目前每天的车流量达10万辆次。它的投用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也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堵点”。
成功大道在虎园路、莲前西路、文曾路、金湖路的出口匝道,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常态,成功大道“上去容易下来难”常被市民诟病。最主要的原因,是从成功大道出来的车辆在短时间内难以疏解导致的。在成功大道快速通行的车辆,到出口附近时车速骤然降低,同时车道也迅速收窄,在缺少立交系统分流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车辆滞留,甚至拥堵。
对成功大道的这几个出口,相关职能部门实地调研过多次,制订出若干工程性的疏解方案,包括“上天”、“入地”,但均由于空间资源不足,难以实施——被路口附近建筑“卡死”,没有改造的余地。不少交通专业人士认为,在厦门城区,特别是在开发度极高的岛内,工程性交通改善措施,已经越来越难有施展的空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