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写"呵呵"引来一片"呵呵呵" 网友大呼神奇
漫画/黄嵘 ■上海一高校学生论文网上蹿红,网友大呼神奇 ■本报记者发现厦大师生研究“呵呵”在先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记者 佘峥) 【新闻背景】 “呵呵”论文到底在研究什么 从卜源和苏新春的《网络聊天中的拟声应答词以“呵呵”为例》的论文,我们来看看“呵呵”论文到底在研究什么,能研究出什么? 简而言之,它研究了人们什么时候会用“呵呵”,在用“呵呵”时要表现什么感情。 论文举例说,“呵呵”作为应答功能,有积极一面——表示赞同、认可或同意,伴随着亲切友好,例如,“A: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B:呵呵,一切都是浮云,健康最重要”; 与此同时,也有消极一面——低度支持性反馈:轻微的否定,隐含不赞同的态度,例如,“A:他都只为自己考虑。 B:呵呵,人都是自私的。”或是不置可否,委婉回避等等。 苏新春总结说,“呵呵”包含意义比较宽,但是,总体来说,它是个“乐观”的词。 【正方观点】 在语言学中,这类论文选题很正常,一个流行的语言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网络会话语言进行具体、动态的探讨研究,最终才能真正融入当今网络社会,培养在虚拟世界中的语用能力,从而应对社会的发展需求 【反方观点】 有网友冷嘲热讽道:能把“呵呵”两个字写出一篇硕士论文的一定是强者啊!还有网友认为,研究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词汇,“真是白交三年研究生学费” 最近几天,一篇以网络会话中“呵呵”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在网络上蹿红,网友大呼神奇,还有人冷嘲热讽。事实上,论文专门研究“呵呵”,还不止这一例——2011年,厦门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卜源和该系苏新春教授同样发表过一篇题为《网络聊天中的拟声应答词以“呵呵”为例》的论文。现任厦大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苏新春昨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这类论文选题很正常,一个流行的语言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这些都是语言学者要研究的。 |
- 2011-02-05台屿农家图书馆办迎春游园会 九百多老人乐呵呵
- 2010-11-09网友总结通过网聊习惯读懂人心 “呵呵”显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