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药安全与健康”的介绍
吴女士 问:一直都在提倡合理使用抗生素,请问具体来说应该如何使用才算是合理使用呢? 访谈嘉宾 答:首先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它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而对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无效。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用抗生素治疗流感类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等有害无益。 其次要针对感染细菌的种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目前抗生素的种类很多,在使用时,医生应根据感染细菌的性质选用适宜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第三,要有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口服、肌肉注射,还是静脉点滴要根据病情适当选用。事实表明,吃药对人体的伤害相对来说比打针要小一些,因为药品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时,起到了解毒和屏蔽有害物质的作用;而打针比输液对人体的伤害相对又小一些,因为打针是肌肉注射,肌肉细胞代谢也可以屏蔽一些有害物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调查显示,我国人均每年的输液数量为8瓶,每年因为输液而发生的医疗事故在不断增加。因此,大家要慎重对待输液,应掌握用药的基本原则——“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第四,使用的时间长短要把握好,不能一见好马上就停药。普通的感染得到控制后,比如说肺炎,使用抗生素后,发烧、咳嗽、胸痛等症状都消失了,再使用2~3天抗生素就可以了。特殊感染有严格的疗程,比如结核病,用药最短不能少于9个月;骨髓炎的疗程不能少于8~12周等。如果症状一见好就停药,此时细菌可能还没有被完全杀死,停药后,细菌缓过劲儿来后,会对人体产生更“猛烈”的攻击。而且,这种情况细菌也容易产生耐药性。 第五要根据不同人群来选择适用的抗生素。一般青壮年人使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比较少,而老人、小孩、孕妇是人体的特殊时期,他们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用药要加以注意。比如小孩,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太完全,如果我们不慎使用了一些药物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非常明确的是氨基糖甙类的药物可以引起耳神经的损害,导致耳聋和聋哑状态,氯霉素可以引起肝脏损害,喹诺酮类药物还会影响幼小儿童的软骨发育等。在孕妇用药过程当中,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对孕妇相对比较安全的抗生素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的药物,其他类别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或者是禁用。老年人则应选用毒性低并具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尽可能不用。老年人使用某些药物时的使用量、使用方法和普通人不应该相同,比如要减量使用,延长用药间隔时间等。 总之,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少用、慎用抗生素。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能用一种解决问题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应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在目前我国新医改逐渐实施的大环境下,在多重耐药菌数量增多及“超级细菌”出现的背景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是功在当代,而且是造福子孙。2012年8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84号令)正式实施。该文件以安全性、有效性、细菌耐药情况和价格因素等4个方面为基本原则,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管理。随着“84号令”的实施,抗菌药物限用将走向常态化,未来在配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上,将得到进一步完善。相信在国家合理科学的指导下,在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将取得满意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