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学术界誉为“欧元之父”的陈亚温生前照片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记者 郭文娟)脑梗昏迷20多天,醒来第一时间他就急着找皮鞋:“皮鞋在哪儿?我要去上课,我已经3个星期没上课了!”连医生都讶异,当时的他意识尚未完全清醒,居然清清楚楚记得3周没给学生上课了。
2012年1月21日23点59分,正是除夕前夜,厦大经济学院教授、博导陈亚温与世长辞。
【生平】
陈亚温 厦大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龙海市角美镇社头村人,1944年出生。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理事。1983年9月开始在厦门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一生著作等身。在美、日,以及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撰写专著及教材十余部,累计400万余字。
学术界称他为中国的“欧元之父”。他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专长于欧元、欧洲经济与金融研究,开创了厦门大学世界经济学科国际货币合作与区域货币合作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他最主要的学术成果是《欧元论》《欧元续论:欧元基础、运作与效应分析》《欧元经验与效应: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研究》,简称“欧元三部曲”,后两部先后获第十届和第十五届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著作奖,这是中国国际经贸领域中的最高学术奖。
陈亚温在1991年出版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国际经济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于1995年获首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他的一生都扑在学术上,很多人都说他过度透支生命,导致晚年疾病缠身。2003年,他被查出患有尿毒症;2004年,他突发脑梗,一度昏迷20多天,住院4个多月才出院。此间,他的健康状况起起落落,有时他也很懊丧:“我陈亚温一生没做坏事,怎么得了这种病?要是没生病,我至少还可以多出几本书,多发表几篇论文。”有时他又很乐观:“我们这种病比癌症好多了,至少我还可以活个十年八年,我还要活到八十岁!”
两个多月前,他因脑出血住院。病床上,他还念叨着要回家。然而,2012年1月21日23点59分,正是除夕前夜,他与世长辞。
虽然他患病多年,家人都没料到他这次真的会走。老伴尤丽敏说:“他的求生欲望那么强烈,每次做完血透回家,不管多累都要下楼走几圈。他已经挺过了好几次,连他都认为自己还会好起来。”
一年365天,书房台灯都亮着
他是陈亚温,厦大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因为他在欧元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欧元之父”。
他的家里,各种奖状、证书像废旧物品一样随意装在购物袋里,有的还被当废纸扔掉。大儿子陈心晖说,父亲最高兴的时候往往是论文、著作得奖或者科研项目批下来了,不过他高兴只是一时,隔夜又开始埋头做学问。
只要他在家,书房的台灯每晚都开着,一年365天都是如此。有一年临近除夕,家人都出门去置办年货,家里安静了,他高兴得不得了,把自己关在书房继续工作。家人购物回来,他又忙着出门,说要趁着邮局还没关门,邮寄刚完成的论文。对他而言,每一天都是工作日,没有节假日、休息日之说。
出国一年,带回整整一箱复印资料
陈亚温曾作为访问学者先后3次出国。1988年,他以公派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英国一年。期满回国,一家人高高兴兴去机场接机。眼看着父亲拉着一个大箱子,年幼的陈心晖以为父亲箱子里装着来自国外的各种礼物。回家一开箱子,陈心晖顿时无比失望,满满一箱全是复印资料。陈心晖后来才知道,父亲在英国期间,虽然每月有两百多英镑的生活补贴,但父亲省吃俭用剩下的钱都用来买书和复印资料。
尤丽敏回忆,丈夫平日生活节俭,穿的衬衫基本都是她从博物馆附近的夜市地摊上买的,15元一件,裤子也是由她量好尺寸,回龙海角美老家找裁缝做的,几十元一条。即便是出国访问,陈亚温也是带这些衣物。
最后一次出国访问欧洲,陈亚温给家人各买了一件皮衣。家人都很意外:他居然还会给家人带礼物!遗憾的是,尤丽敏和小儿子都嫌衣服难看,不肯穿,只有陈心晖勉强还穿一穿。尤丽敏问他:“你到法国怎么不买香水啊?”陈亚温回答:“香水太贵啦。”尤丽敏笑了。“他就是舍不得花钱。”她说。
改学生论文连标点也不放过
下班一回家,陈亚温就一头钻到书房里,家务活基本都是尤丽敏一人包办。从小到大,两个儿子的功课,陈亚温从未辅导,带孩子去公园游玩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而他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很多。帮学生修改论文,他一遍遍,不厌其烦,小到一个错别字、标点,他都一一指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还只能依靠手工检索资料,陈亚温鼓励学生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查阅资料。有的学生家里经济条件较差,陈亚温就告诉他们,尽管去,路费、复印资料的费用可以从他的科研经费里报销。
两个孩子找工作,陈亚温没有插手,学生找工作他倒是出了不少力。学生李双博士即将毕业之时,他积极帮助李双联系到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并争取到了国家计划内的博士后名额。从此,李双举家迁居到了上海,逐渐地在上海有了自己的事业。
学生说他的课绝对是一次智力盛宴
陈亚温讲课好是公认的,但凡学校院系举办培训、辅导班,总是派他打头阵,当先锋。
每次上课,他都是一身西装和白衬衫,如同赴一次重要的宴会,马虎不得。学生们以为他的西装和衬衫价值不菲,时间久了,有一次陈亚温自曝其“短”:西装和衬衫其实只是路边摊淘来的。学生才明白,原来老师的着装只是重其意而轻其价。
厦大国贸系副教授郑建军曾是陈亚温的学生,他回忆,陈老师的课绝对是一次智力盛宴。陈老师并不单单解释教材上的知识点,他还时常结合自己出国访问的所见所闻,以及平时研究的心得体会,进行发散式的评论和引申。上课的时候,陈老师神采奕奕,思路敏捷。只要下课铃还没有响,他就不会停下来。
陈亚温对学生很严格,不少学生很怕他。郑建军认为,这种“怕”更多的是敬畏,是对老师学术地位的敬畏,有“高山仰止”的味道。
两次轰动:破格提升和主动请辞
陈亚温在厦大任教期间曾制造了两次轰动。
1983年,他到厦大任教,没有住的地方,厦大给他安排了一个楼梯拐角处的小隔间。房间只能放得下一张床,陈亚温拿张小凳子放床上就开始备课。这样艰苦的条件并不妨碍他在《世界经济》等全国知名的权威刊物多次发表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为厦大的世界经济研究开拓局面。由于业务能力突出,1986年,也就是他研究生毕业后到厦大工作的第三年,他就被破格评为副教授。
1990年,陈亚温在当了6年的系副主任后,主动辞去一切行政职务,他解释自己是为了腾出时间专心搞科研。这在当时的厦大校园可谓轰动一时。当时厦大不少院系领导都是行政、教学双肩挑,为了专注学术而放弃官职的很罕见。
陈亚温的学生,厦大国贸系教授、博导黄梅波说,陈老师不愿走行政路线,主要是因为对学术、科研的执著与热爱。
演讲100多场,收入不到一万元
家人说,陈亚温当系副主任的6年时间,是家里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陈心晖回忆,当时家里只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连张像样的沙发都没有,更不用说电冰箱、洗衣机了。
陈亚温从不主动找领导要求什么,也不会给领导送礼。当时厦大分房子,都是学校院系领导主动帮他争取的。原厦大经济系党总支书记周妙群说他是一个书生气浓,与世无争,埋头做学问的知识分子。
陈亚温在学术上的地位有目共睹,请他外出演讲的邀约不断,但他从来不跟人家谈价。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陈亚温大大小小演讲100多场,总共收入还不到一万元。他常念叨:“知识是无价的。”
2000元红包退还,人留下了
招收博士生,他从不问对方地位背景,而是看其是否有心钻研学问。有一年,一位官员和一位政策研究所工作人员同时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一番考察之后他录取了后者,称此人更有做学问的精神。
另有一名学生准备报考他的博士生,从他家门缝里塞进一个信封,随后再打电话告知陈亚温。陈亚温回家一看,里面装了2000元,他立马把钱退给学生。后来,那名学生考试成绩不错,还真考上了。陈亚温告诉他:“假如你分数不够,给钱我也不能让你上。”
“他的骨子里有一股读书人的清高和傲气。”陈心晖说,长大后,慢慢明白父亲当年的固守与坚持是对的,特别是父亲生病后,很多学生主动帮忙,出钱出力,让他和家人感动不已。
他评价父亲的一生: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不唯利,只唯实,只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