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四个协调"解读厦门发展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记者 黄怀)30年前,作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经济特区正式破土动工。30年过去,这个昔日的海岛小城和海防前线,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又给海峡两岸间的交往提供了怎样的平台和契机?昨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发了专题报道《厦门特区30年》。 在长达12分钟的专题报道中,介绍了从2001年正式开通直航,到如今每天往来对开36个航班,厦金航线累计运送旅客已超过700万人次,2008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正式启动,厦门成为两岸直接往来的便捷通道。 与此同时,从厦门经济特区开始建设的那一天起,两岸间经贸往来的大门就已经打开,两岸的民间往来近年来也越来越活跃,海峡论坛、民间艺术节、图书交易会等,都让两岸间的交流与了解进一步深入。 对此,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接受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时说,两岸帆船赛轮流在厦台举办,几十支帆船队,横穿台湾海峡,一年从厦门出发,经过一个昼夜的航行抵达台湾,一年再从台湾直航厦门,在两岸民众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象征着两岸和平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新的水平。 在专题报道中,介绍了厦门经济特区成立30年中创造的一个个“第一”,让人们刮目相看:全国第一个利用外资修建机场、组建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航空公司、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率先实施国企改革、最早取消专业化行政管理机构、最早放开市场取消计划供应等等。3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发展成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专题片中,焦点访谈记者走进了一个厦门保障房家庭,介绍了厦门率先在全国提出住房保障理念,厦门经验被誉为“住房保障的厦门蓝本”;介绍厦门实现全民社保,农村老人和城里人一样,都能平等地享受这项养老保障。片中还介绍厦门首次提出了“岛内外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也于2011年拉开了序幕。位于岛外的集美新城,虽然还只是建设中的一片工地,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让人们对厦门经济特区的明天充满了期许…… 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于伟国接受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时解密,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特点就是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即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快来看,我们小区上央视了!”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记者 刘艳)昨晚,市民纷纷收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厦门特区三十年》专题报道,不少市民表示,厦门特区30年,对台交流交往作用突出,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作为特区人倍感自豪。 “快来看,我们小区上央视了?选”昨晚,家住高林居住区的陈鹏像往常一样收看央视焦点访谈,看到熟悉的城市出现在央视屏幕,感到十分亲切,“厦门特区的发展,让我们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陈鹏说,他现在住的人才租赁房,70多平方米,市场价要1200元,政府补贴60%,自付仅480元,最近,他把户口迁了过来,“我从广州来厦门四年了,爱上了这座城市。” 60多岁的退休老人郑大明和老伴一同观看,镜头中出现的老厦门镜头,勾起了他很多回忆,“以前,厦门太小了,大家说的厦门,指的都是思明那一带,到江头一趟,感觉就像去了很远的地方,现在的厦门不仅变大了,还变美了,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 1981年一声炮响;温馨的高林居住区;集美新城火热的建设场景…… 当这一个个镜头闪过时,住宅集团员工高先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30年前,住宅集团便是特区建设的拓荒者,30年后,住宅集团成了集美新城的拓城先锋,“我们参与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变,企业也伴随特区的发展而壮大,感到很骄傲,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打好建设集美新城这场战役。” 节目中展示的厦门特区30年成绩,令人振奋,厦门未来的美好情景,令人憧憬。市国资委主任林杰在收看节目后说,市国资系统将迅速行动起来,把握机遇、鼓足干劲,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开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 2011-12-30《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
- 2011-12-29厦门提前一年开展专项行动 力争街面无流浪乞讨儿
- 2011-12-29厦门市工商局组织食品市场大检查
- 2011-12-29厦门援建南平最后3个公建项目交接
- 2011-12-29厦门暂未发现"涉毒"乳制品 消费者抵制长富蒙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