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厦门岛举世闻名 城市双中心未来更宜居
![]()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26日讯 (记者 詹文/文 吴晓平/图)厦门岛的美丽,举世闻名。今年3月,厦门“众望所归”捧得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位。 宜居厦门,由来已久,但宜居之路却没有一劳永逸。经过30年的建设,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在众多光环之下,厦门的宜居之路也面临自身的瓶颈,比如交通拥堵,比如岛内负荷过大。 如何破解瓶颈,让厦门的宜居之路走得更稳,成为当务之急。 宜居之路没有一劳永逸 “厦门是岛。厦门岛很美很美。厦门岛的美丽举世闻名。”说到“宜居厦门印象”,厦大教授易中天便是如此的感受——一个美丽且温馨的岛。 今年3月,厦门,依靠自身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品质,最终以绝对优势,名列中国十大宜居城市首位。专家团认为是“众望所归”。 所谓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城市。简言之,就是适宜居住的城市。 事实上,宜居厦门,由来已久。2000年,厦门即荣膺全国十佳人居城市,继而又摘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等桂冠。还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种种荣誉,无不放射宜居光芒。 “宜居光环,并非一戴上就能永远保留,没有一劳永逸。”厦门大学一位教授认为,如果这座城市的宜居进程止步不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优势便会不复存在。事实上,为保持厦门的宜居优势,这么多年,厦门的城市管理者和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一直不遗余力地努力。 岛内不可承受之“重” “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宜居的内涵也不断变化,宜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位业内人士说。 他认为,厦门的城市发展,犹如动车,驶上高铁之路,不过,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交通拥堵,比如岛内人口负荷过大,这些难题,成为阻碍宜居的瓶颈。 厦门的畅通工程,曾让人引以为豪,但现在,随时可见的拥堵让出门成为一件头疼事。修路架桥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机动车数量的增长。 数据惊人。截至今年11月底,厦门机动车保有量突破80万辆。按常住人口计算,厦门不到9人就拥有1辆小汽车。早在今年6月,厦门百户居民拥有的家用汽车已达到27.8辆,名副其实跨入汽车时代。 这么多车,如果全拥到岛内,将会造成全城大堵车。“倘若无法解决交通拥堵,每天出门,嗅着尾气,感受着焦虑,那又谈何宜居?”市民李小姐直言。 不仅交通,岛内与岛外的不均衡发展,也成为制约厦门宜居之路的瓶颈。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厦门180万户籍人口中,近一半住岛内。福建人口普查数据也显示,厦门常住人口密度全省第一。 “人口密度,成为岛内不可承受之重。”一位资深媒体人说,岛内人口密度过大带来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狭小的问题,还伴随着各类资源的高消耗和短缺。 今年的宜居城市评选中,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大一线城市之所以排名倒数三位,便是因为人口超负荷,已不符合宜居城市的理念。 献策:单中心变双中心 宜居,是厦门的名片。厦门的城市管理者清晰认识到这点,明确将打造 “宜居厦门”,作为厦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面对宜居之路的瓶颈之一——交通拥堵,集美大学教授、交通专家林地球认为,必须通过各种措施,限制车辆出行。欧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率达到100%,但出行率只有30%。 林地球所列举的限制车辆出行措施,包括征收进入某一区域的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用,并在岛内或岛外某些地方建设大型停车场,提供优质和方便的服务,让车主自觉换乘公交车、轻轨等。 “修路架桥是办法之一,但治标不治本,要解决交通拥堵,最关键的还在于推广公共交通。”一位交通专家认为,要尽快促成地铁的建设,这种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才是根本之道。 “岛内的建设已经超负荷,本岛功能必须外迁。”市规划局有关人士认为,本岛已超负荷,环境退化、交通拥挤、景观破坏、空间发展不足等愈发显现。要破解瓶颈,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将目光转向岛外。但如果仅仅投资基础设施,多修几条路、几座桥,结局是更多的人到岛内来。所以,必须把本岛的功能外迁。 “不仅是基础建设,关键是城市功能,将厦门城市中心由单中心变成双中心。”该人士认为,新城市中心建设有两种模式:一种像北京、广州那样,把老城拆了再建新城;一种像苏州、杭州那样,外移建新城。厦门的最好模式,便是把单中心转为双中心。
![]() 胡南桦(厦门大学副教授) 疏堵结合,引导绿色消费 “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厦门,向来以其小巧玲珑、天生丽质闻名于世。但如果有一天因为交通难越来越严重,我们的家园变成人多、路堵、空气差、噪音大,无车一族出门小心翼翼、不断爬天桥、穿地道,那厦门还有什么宜居可言?” 胡南桦说,可以疏堵结合解决交通难题。 此外,胡南桦还建议引导绿色消费。住宅的环保节能和智能化,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发电等,进入普通家庭。 胡南桦说:“倘若厦门市民住的是环保节能和智能化的房屋,吃的是绿色食品,出门即有方便、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又能倾心接受各种层次的教育,将一个尽可能天人和谐的厦门留给我们的后代。宜居之城才能长久不息。”
![]() 彭一万(闽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提升文化信仰,讲道德诚信 “过去,我们是在城市里建花园;今后,我们要在花园中建城市。”彭一万认为,首先,宜居之城必须提升文化,这是城市灵魂,要打造文化强市、文化强区、文化强街。这个文化,不仅包括文化产业,还包括信仰、道德、素养、诚信。 彭一万说:“试想,如果一座城市里的人们,爱讲谎话,没道德,那么环境再优美也谈不上宜居。” 同时,要让居民养成好习惯,比如,公共场所不能吸烟,不酗酒,不酒驾,大家都爱护公物,与人为善,家庭和睦,社会也就和谐了。
![]() 郭坤聪(厦门市通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更加关注内心,乐享每一天 目前,大多数人对于宜居的认识,还停留在环境层面,停留于外在、表面的东西,我觉得,要让城市更宜居,必须关注人们内心,提高人们日常关于宜居,关于生态的认知。 宜居,不只是单纯过日子,而是有品位的生活。让社区每个居民,包括低收入及中等收入人群,都能乐享每一天,让生活变得丰富。钓鱼、书画、音乐、创作等,让每个人都能在社区中有多彩生活,感觉快乐。 |
- 2011-12-26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 胡锦涛发来贺信
- 2011-12-26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贺国强发表重要讲话
- 2011-12-26深圳特区报报道厦门特区发展战略 四个战略重点开辟未来
- 2011-12-26《人民日报》介绍厦门发展经验 科技成经济发展主引擎
- 2011-12-26厦门两公安微博全国最有影响 成警务工作“微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