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介绍厦门发展经验 科技成经济发展主引擎
“厦钨的APT、氧化钨、钨粉、碳化钨粉国际市场占有率达50%,居世界第一。”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冲浒近日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厦门钨业从濒临破产边缘的小厂发展成世界钨业的龙头企业,靠的是20多年走自主创新之路,开发了一批独有的核心技术。厦钨的成功是厦门特区建设30年坚持不懈走创新之路的缩影。目前,厦门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671家,占福建全省的52%,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约为全国平均值的一半,提前两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厦门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地方法规及配套政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初,厦门获得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授予的创新型试点城市称号,同年4月在全国率先出台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决定,确定创建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战略目标。 厦门逐步增大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35.4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4倍,2011年财政科技投入8.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006年以来,厦门投入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9亿多元,重点支持了39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带动社会科技投入约40亿元。实施人才“双百计划”,每年花1.5亿元用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厦门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抢占制高点的战略措施,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营造良好环境,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厦门光电产业2010年产值达到772亿元,是国内光电显示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和世界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基地,成为支柱产业。厦门投入巨资建设科技园区,形成以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为主、其它工业园区为辅的科技产业承载体系。火炬高新区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98亿元,成为福建省首个千亿元园区。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软件园、厦门科技创新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高科技产业园区吸引和孵育了众多科技型企业。 厦门成为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与台湾20多个县市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开展了两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合作工程:中国科学院的“院地合作工程”和全国重点高校的“市校同发展科技合作工程”。 厦门注重创新成果惠及百姓民生,通过组织开展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公共安全、数字城市、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了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原载 2011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一版) 人民日报记者 蒋升阳 |
- 2011-12-26三十而立·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
- 2011-12-26厦门花市有点“冷” 业者称楼市不景气拖累花卉销量
- 2011-12-26播种音乐文化,要让世界听懂厦门
- 2011-12-26厦门市总工会首创“劳模班” 欲圆劳模大学梦
- 2011-12-26厦门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今天是特区人的节日
- 2011-12-26新华社长篇通讯赞厦门 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