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内外建设初显成效。图为海沧新区的一角。
综观厦门经济特区30年开拓创新的发展轨迹,正如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所说,厦门比较早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民有尊严地生活而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生产稳健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态优美宜人的科学发展模式。
珠海特区报记者 王木林
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等方面的决策,始终把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日前,本报记者走进厦门,感受厦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的点点滴滴。
财政收入60%用于民生建设
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作为执政理念,在作出决策时,始终把民生建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2月7日,厦门市思明区区委常委会决定,在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到来之际,每个低保户可获500元慰问金,仅此一项,全区每年财政支出620多万元。这是思明区民生建设的最新举措。思明区区委书记游文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该区财政收入的70%用于民生建设。在厦门全市,这个百分比虽没这么高,但也达到了60%。
创办经济特区30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作为执政理念,在作出决策时,始终把民生建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医疗:在全国率先建立市民健康档案,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同时减轻了患者负担。
教育:在全国率先实施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如今,均衡教育理念得到认真贯彻执行并深入人心。
住房:早在2006年,厦门市就启动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这在全国也是最早的。保障房大都建在交通便利、靠海边的地方,配套设施完善。最近动工的洋塘保障房项目是福建省首个保障性安居工程综合体,占地9.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包括建设16栋的小高层和高层住宅楼,可以提供公租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各种保障性住房4900套,计划于2014年完工。如今在厦门,保障性住房在等待符合条件的人申请租住。这跟在一些城市人等房是大不相同的。
交通:修高架桥,低成本、低票价、高速度,保证公交优先,BRT畅通无阻。人民日报曾以“让公交车在空中飞起来”为题进行报道;公交车票价大幅下降,厦门本岛到同安的票价从8元一下子降到3元;市区短距离公交车,基本票价1元,如果刷卡,可打8折。最近又取消了公交车空调费,市财政为此支出1亿多元。
厦门市委副秘书长廖华生算了一笔账,以长途公交车降价为例,如果一个外来工往返市区到同安之间,一天要花16元,一个月要花费400来元,每个月的交通费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在厦门,如果你收入不高,生活有困难,可申请到“爱心超市”挑选领取你需要的物品。仅在厦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的思明区,目前已有10个街道和青少年宫成立了13家“爱心超市”,截至2011年10月底,该区“爱心超市”累计接受社会各界捐赠71.7万件物品,价值约1918万元,共向65万人/户次发放约66万件物品,价值约183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