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建设“侨”立奇功 厦门特区侨务工作三十年回眸
【核心提示】 1981年10月15日,湖里一声开山炮宣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拉开了序幕。30年风雨兼程,30年披荆斩棘,30年高歌奋进。厦门,从一个偏远的前沿小城,变成了一座海内外闻名的现代化海港风景旅游城市。当欢庆厦门特区建设三十周年的锣鼓敲响,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大写的字——“侨”! 特区建设,“侨”立奇功;特区建设,侨是开路先锋和独特优势;特区建设,饱含着海外乡亲所寄予的深情厚望和积极参与,凝聚着归侨侨眷、港澳眷属以及广大侨务工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辛。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为厦门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侨务工作在推进厦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焕发了勃勃生机,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2005年5月21日-23日,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500多名代表来厦进行海峡西岸行参观活动
1986年香港集美校友会夏令营来集美参观、学习。
厦门市侨办、市侨联联合举办2010年厦门市归侨侨眷就业专场招聘会。
2009海外华商中国投资推介会高端电视访谈
落实侨房政策专用安置房小区——侨福城二期西侧项目。 文/洪涛 图/市侨办提供 以侨引资 商涌鹭岛 厦门,祖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我国著名的侨乡。自元末明初以来,厦门地区就不断有人漂洋过海移居东南亚等地。据调查,厦门市海外华侨华人达35万人,港澳同胞5万人,归侨侨眷16.8万人、港澳眷属1.8万人,广泛分布于世界7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历来就有“爱拼会赢”的秉性和爱国、爱乡的传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就诞生在厦门。 毋庸讳言,在那十年动乱期间,广大海外乡亲和归侨侨眷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们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从未动摇过。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神州大地荡漾,当美丽的厦门向海内外敞开她宽阔的胸脯,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奔走相告,欣喜万分,纷至沓来,探亲、观光、考察、投资……而厦门人则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喜迎海外乡亲的光临。 人们谈到特区建设,总要提起一位“敢吃螃蟹”的人——新加坡华商陈应登。1982年12月,他第一个踏上厦门岛,在湖里独资创办了印华地砖厂,被称为“外商投资厦门第一人”。不到一年,厦门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厦门华侨电子企业公司成立;新加坡知名人士、陈嘉庚侄子陈共存创办了厦门首家“三来一补”企业——集美制衣厂;而出生于厦门的曾琦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到厦门投资办厂的香港商人。 久居厦门的人,都知道特区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关键词,叫做“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这句口号在特区三十年建设中,确实起到了“滚雪球”的连动效应。 说到“三引”,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位长期热心厦门特区建设的可敬老人——现年81岁的港商陈金烈先生。1983年,厦门特区开始基础建设,引进外资成当务之急。陈金烈力劝港商柯俊文先生来厦投资办厂,终于促成了“厦华”的诞生。1993年,陈金烈又倡导成立“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并出任第一任理事长。九十年代初,菲华知名人士黄明顶入资厦门,先后成立光华房地产开发厦门有限公司、光华新型建材厦门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投资建设光华大厦等项目。在陈金烈等许许多多热心人的带动下,大批港商、侨商、外商纷至沓来,形成了一波又一波投资厦门特区的热潮。 诚然,数字是枯燥的,然而有时它却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请看:截至1998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项目4493项,投资总额178.38亿美元,其中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投资项目2742项,投资总额123.8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61%、69.4%。1998年到2007年12月,全市华侨华人及港澳地区投资创办企业累计增加到4036项,合同利用外资额达156.16亿美元,侨资企业仍占全市外资企业的51%。 不仅如此,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特区建设中还创造了诸多“第一”:除了印华地砖厂、集美制衣厂以外,还有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第一家获准在厦门特区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新加坡大华银行厦门分行,第一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厦门鹭江宾馆,第一家以旅游运输业为主的外商合资企业——厦门民谊有限公司,第一家开通香港与厦门海上运输业的“集美号”、“鼓浪屿号”轮船,第一家双语教学国际学校——岷厦国际学校……这诸多的“第一”,无疑是海外华商和港澳同胞情倾厦门、热心投资特区的真实写照。 热心侨务 情暖侨心 今天,我们在盛赞外商潮涌厦门、特区建设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在回眸特区侨务工作三十年辉煌的时候,绝不能忘记特区初创时期侨务工作的领头人颜西岳、庄云潮等老前辈,绝不能忘记我市一代代侨务工作者为此付出的汗水和艰辛。是他们,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化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行动;是他们,用自己如火的热情,把党的温暖送到海外乡亲和归侨侨眷的心坎上。特区建设三十年,是我市侨务工作最为活跃、充满活力、成绩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新加坡归侨、原市侨办主任林华明牢记邓颖超大姐 “华侨工作很重要”的教诲,全身心投入到侨务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侨务政策,清理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涉侨冤假错案和历史老案,妥善处理了上个世纪60年代被精简归侨侨眷问题,拨乱反正,依法护侨,深受侨界拥戴。 近些年来,市侨办坚持依法护侨,热心为华商排忧解难。前几年,印尼某华商因与内陆省份一家企业订购机械设备引起纠纷,市侨办依法办事,以理力争,亲自帮助解决,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因为成绩卓越,近年来,市侨办被评为“全国侨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侨务信访工作先进单位”,落实办被国侨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为全国侨办系统先进集体;市侨办机关干部受国家、省、市表彰的达40多人次,享受省、市级劳模待遇4人。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代代热爱华侨侨眷的新老侨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三十年来,我市侨务工作才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正因为他们热心当“红娘”,积极为前来投资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牵线搭桥,联系合作单位,介绍投资环境和投资项目,全方位提供咨询服务,并及时反映华侨的意见和诉求,为吸收侨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才如此钟情于他们的家乡,厦门特区建设也才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仅1990年至1995年五年间,由市侨务部门牵线引进的合同项目就有389项,投资额24.5亿美元,利用外资20.8亿美元。同时,市侨务部门还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和智力引进工作,引进了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目前在厦门创业、工作的留学人员近3000人,创办了300多家企业。 每年“九·八”投洽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市侨办与有关部门联办“厦门投资环境说明会”、“海外华商与中国经济发展恳谈会”和“海外华商馆”等,积极配合经贸部门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由市侨办承办的“海外华商中国投资峰会”自200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受到了“投洽会”与会客商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关注。 市侨办还先后成立了“华侨经济咨询服务公司”和 “侨资企业联络中心”,为华侨华人来厦投资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受理侨资企业及投资者投诉,维护其合法权益。 自1996年以来,厦门市政府相继8批共授予206位荣誉市民,其中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占了近七成。市侨办为荣誉市民提供全面周全的服务,方便他们在厦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协调纠纷,排忧解难。 依法护侨 尽职尽力 特区建设30年来,厦门市积极推动侨务法制建设和侨务法规的贯彻实施,将之作为凝聚侨心、发挥侨力、吸引侨资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平反冤假错案、落实侨房政策、做好涉侨信访、处理涉侨案件、关心帮助贫难侨生产生活、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积极推动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等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了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的赞扬。 侨房,是海外侨胞在家乡的“根”,是华侨联系祖国的纽带、寄托怀乡思亲的重要载体。党和政府及侨务部门,真切理解华侨的这份情感,尽心尽职地去落实各项侨房政策,让华侨把“根”留在中国。 据厦门市侨办主任黄美缘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初先期开展的落实清退文化大革命挤占侨房和落实农村侨房政策两项工作数年内即告完成。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市又开始城市侨房(或称“私改”侨房)的落实政策工作。20多年来,除侨房业主自身原因未申请侨房产权退还外,共退还侨房产权面积29.05万平方米(涉及侨房住户6899户)。同时,市侨办抓紧侨房使用权清退工作,一方面加快建设侨福城等专用安置房居住小区,另一方面主动与相关部门协作,开展侨房使用权清退工作。截至2010年底,涉及的6899户侨房住户的侨房使用权清退任务全面完成。 回眸三十年,我们高兴地看到,厦门的侨务法制建设,伴随着经济特区的成长而不断加强。1994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授予厦门市“立法权”的决定。十几年来,厦门市借助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制定有关涉侨法规和政策,先后通过了《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办法》、《厦门市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条例》、《厦门市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和《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等。这些侨务法规,体现了对华侨和归侨侨眷的社会政治权益、人身财产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教育权益、出入境权益等方面的适当照顾政策,有力地保护了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为我市创造依法护侨的法制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海外联谊 凝聚侨心 厦门历来是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进出祖国大陆的重要口岸。改革开放以后,出入厦门口岸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逐年增多。30年来,侨务部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开展对外联谊活动,广交、深交了一大批海外华侨华人朋友,与他们增进了乡情乡谊和互信共识。 如果说,1997年厦门市侨务部门海外联谊活动仅局限在30多个国家与地区、200多个重点社团、500多名重点客商,那么,时至今日,海外联谊活动则已扩展至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社团和1000多名重点人士。海外联络面由以东南亚地区为主,拓展到欧美、澳洲、南美洲和非洲等世界各地。 人们不曾忘记,菲律宾侨领李昭进力促菲律宾在厦设立领事馆;新加坡知名人士孙炳炎感召世界各地同安乡亲,筹创并领导“世界同安联谊大会”,团结海外乡亲,共谋同乡福祉,进一步密切和加强海外乡亲与厦门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一些旅居海外乡亲也为促进所在国与厦门建立友好城市、友好港口,宣传厦门特区建设与发展,扩大厦门的对外影响力,提高国际知名度等竭心尽力。近十多年来,市侨办以“侨”为桥,积极搭建世界级乡亲联谊平台,如2001年10月的第41届旅日福建同乡恳亲大会,2005年5月的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海峡西岸行”,2007年9月的世界越柬寮华人团体联合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等同乡社团活动先后在厦门举行。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来自印尼的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女学生林安妮清亮高亢的声音在台上响起,台下阵阵欢呼,不少学生跟着哼唱起来。这是2009年12月5日厦门市侨办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在厦华侨华人及港澳学生迎新联欢会”的一个生动场景。“中国——我永远的家”成为此次联欢会的主题。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十多个国家以及港澳等地的学生以自编自演的节目,展示了他们在厦学习和生活的收获,讴歌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这个迎新联欢会至今已经持续了14年,成为持续六个月之久的文化才艺大比拼的系列活动之一,一届比一届更精彩,参与面更广。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增进各校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推动了华文教育,促使青少年努力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加深了对祖国的感情。 菲航董事长陈永栽组织资助的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已连续举办8届,近4800名菲律宾华裔学生参加。在2008年4月3日的开营仪式上,陈永栽先生充满激情的话语感动了在场每一个人:“不论海外华侨后裔距离中国有多远,不论他们加入哪个国家的国籍,他们始终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民族文化的‘根’始终都在中国。” 如今,厦门已有挂牌的国家级、省级华文教育基地院校8所。厦门做足“侨”文章,大力建设华文教育基地的事迹,近日受到中央领导及央视关注,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份小小的报纸,担当了友谊的使者;几张飘着油墨香的纸片,满载着厦门人民的深情厚谊飞遍五大洲。诞生于1956年的《鹭风报》,是一份立足闽南、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侨刊周报,发行至全球8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00多个华侨华人社团、1000多位重点人士以及闽南地区。 三十年来,《鹭风报》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为海外乡亲回国投资创业、兴办公益事业,地方政府对外招商引资,国内企业打开产品外销渠道等牵线搭桥,架构平台,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海内外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情系桑梓 热助公益 特区建设30年来,许多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弘扬嘉庚精神,发扬爱国爱乡的传统,心系桑梓,热心公益,慷慨解囊,为发展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老年福利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等公益事业以及在扶危济困、救灾纾难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厦门市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共计约8亿元人民币,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厦门市接受捐赠额呈上升趋势,共计超过7亿元人民币。 文化教育事业,是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的主要部门。1990—2010年,海外乡亲捐赠厦门公益事业的款项达5.6亿元,占同时期捐赠总额的77%。仅厦门市教育基金会自1988年成立以后的20年里,就接受各界捐赠1.7亿多元,其中侨资捐赠就有1.07亿,占了绝大部分。 港胞王灿云女士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成立前即捐赠200万元,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教育基金的先河。洪恭仕、洪文发叔侄设立了厦门市第一个为贫困大学生设立的资助基金。菲律宾华商陈永栽出资600万元为集美大学捐建一幢图书馆;旅居新加坡的集美乡贤陈文确、陈六使的后人捐资兴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印尼归侨杜成国平时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拍照谋生,生活简朴,去年他卖掉北京一套住宅,将300多万元捐给母校集美中学,今年又捐款在集美报社设立新闻奖励基金。香港金日集团董事长李仲树在同安先后捐建了明树小学、金日希望小学、金日少儿图书馆、明树医疗中心,还连续几届资助世界同安联谊大会,并捐资东山道路拓建等…… 1987年,港胞杨贻瑶就捐资兴建位于公园南路厦门图书馆综合楼。2006年12月,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主席陈江和先生捐赠3000万元人民币,专项用于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项目的工程建设。澳大利亚侨胞胡友义先生,分批把自家一生收藏的世界各地的100多架珍贵古钢琴全部捐出,办成了中国第一个钢琴博物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心藏诚毅,时时弘扬嘉庚精神;胸存乡国,事事展现尚大情怀。” 2008年11月16日,悬挂在集美学村的这副挽联,集中体现了印尼侨领李尚大先生的高尚情怀。早在1985年,他就和胞弟李陆大一起创办安溪慈山学园。之后二十多年里,他帮助集美中学建综合楼和“福山楼”,带头捐助厦门大学医学院,帮助厦门市新建心血管研究中心与急救中心,资助厦门中山医院设立“景昀图书馆”、“景昀苑”。他还为推动创办集美大学呕心沥血,并为集大捐赠开办费,捐买设备,捐建“村牧楼”和诚毅学院。 厦门必利达大厦32层,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设施简陋,除了一床一桌一柜,连一台空调都没有。这就是被誉为“南安陈嘉庚”的印尼籍华人黄仲咸老先生的家。2005年2月3日,他和夫人戴子媛女士立下遗嘱,将南安必利达大厦、厦门必利达大厦、香港中行寄存的11000两黄金、厦门中行800多万元存款、南安水头镇60亩地皮的使用权及其全部收益划归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所有。几十年来他捐办包括厦门的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高达5亿多元人民币。 记得诗人臧克家在一首诗里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黄仲咸老人就是这样一位虽已仙逝,却永远为人们所敬重所怀念的人。 西谚有云:“爱是自然界的第二个太阳。”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爱,就像阳光一样洒向大地,除了捐助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以外,还热心捐助家乡的卫生医疗事业、老人福利事业和修桥铺路、抗灾救济等。 “海外赤子心,故乡不了情”。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为厦门特区做出的无私奉献和拳拳之情,厦门人民铭刻在心,永志不忘! |
- 2011-12-22厦门赢文明城市三连冠 献给特区30年最好的礼物
- 2011-12-20200万盆鲜花装扮厦门街头 喜迎特区30年大庆
- 2011-12-03厦门特区30年:厦门公交和时间赛跑
- 2011-11-14百家网媒总编看厦门 见证厦门特区30年建设成就
- 2011-10-14特区30年10大观念征集评选活动引读者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