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建设“侨”立奇功 厦门特区侨务工作三十年回眸
情系桑梓 热助公益 特区建设30年来,许多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弘扬嘉庚精神,发扬爱国爱乡的传统,心系桑梓,热心公益,慷慨解囊,为发展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老年福利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等公益事业以及在扶危济困、救灾纾难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厦门市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共计约8亿元人民币,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厦门市接受捐赠额呈上升趋势,共计超过7亿元人民币。 文化教育事业,是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的主要部门。1990—2010年,海外乡亲捐赠厦门公益事业的款项达5.6亿元,占同时期捐赠总额的77%。仅厦门市教育基金会自1988年成立以后的20年里,就接受各界捐赠1.7亿多元,其中侨资捐赠就有1.07亿,占了绝大部分。 港胞王灿云女士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成立前即捐赠200万元,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教育基金的先河。洪恭仕、洪文发叔侄设立了厦门市第一个为贫困大学生设立的资助基金。菲律宾华商陈永栽出资600万元为集美大学捐建一幢图书馆;旅居新加坡的集美乡贤陈文确、陈六使的后人捐资兴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印尼归侨杜成国平时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拍照谋生,生活简朴,去年他卖掉北京一套住宅,将300多万元捐给母校集美中学,今年又捐款在集美报社设立新闻奖励基金。香港金日集团董事长李仲树在同安先后捐建了明树小学、金日希望小学、金日少儿图书馆、明树医疗中心,还连续几届资助世界同安联谊大会,并捐资东山道路拓建等…… 1987年,港胞杨贻瑶就捐资兴建位于公园南路厦门图书馆综合楼。2006年12月,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主席陈江和先生捐赠3000万元人民币,专项用于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项目的工程建设。澳大利亚侨胞胡友义先生,分批把自家一生收藏的世界各地的100多架珍贵古钢琴全部捐出,办成了中国第一个钢琴博物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心藏诚毅,时时弘扬嘉庚精神;胸存乡国,事事展现尚大情怀。” 2008年11月16日,悬挂在集美学村的这副挽联,集中体现了印尼侨领李尚大先生的高尚情怀。早在1985年,他就和胞弟李陆大一起创办安溪慈山学园。之后二十多年里,他帮助集美中学建综合楼和“福山楼”,带头捐助厦门大学医学院,帮助厦门市新建心血管研究中心与急救中心,资助厦门中山医院设立“景昀图书馆”、“景昀苑”。他还为推动创办集美大学呕心沥血,并为集大捐赠开办费,捐买设备,捐建“村牧楼”和诚毅学院。 厦门必利达大厦32层,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设施简陋,除了一床一桌一柜,连一台空调都没有。这就是被誉为“南安陈嘉庚”的印尼籍华人黄仲咸老先生的家。2005年2月3日,他和夫人戴子媛女士立下遗嘱,将南安必利达大厦、厦门必利达大厦、香港中行寄存的11000两黄金、厦门中行800多万元存款、南安水头镇60亩地皮的使用权及其全部收益划归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所有。几十年来他捐办包括厦门的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高达5亿多元人民币。 记得诗人臧克家在一首诗里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黄仲咸老人就是这样一位虽已仙逝,却永远为人们所敬重所怀念的人。 西谚有云:“爱是自然界的第二个太阳。”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爱,就像阳光一样洒向大地,除了捐助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以外,还热心捐助家乡的卫生医疗事业、老人福利事业和修桥铺路、抗灾救济等。 “海外赤子心,故乡不了情”。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为厦门特区做出的无私奉献和拳拳之情,厦门人民铭刻在心,永志不忘! |
- 2011-12-22厦门赢文明城市三连冠 献给特区30年最好的礼物
- 2011-12-20200万盆鲜花装扮厦门街头 喜迎特区30年大庆
- 2011-12-03厦门特区30年:厦门公交和时间赛跑
- 2011-11-14百家网媒总编看厦门 见证厦门特区30年建设成就
- 2011-10-14特区30年10大观念征集评选活动引读者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