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建设“侨”立奇功 厦门特区侨务工作三十年回眸
以侨引资 商涌鹭岛 厦门,祖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我国著名的侨乡。自元末明初以来,厦门地区就不断有人漂洋过海移居东南亚等地。据调查,厦门市海外华侨华人达35万人,港澳同胞5万人,归侨侨眷16.8万人、港澳眷属1.8万人,广泛分布于世界7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历来就有“爱拼会赢”的秉性和爱国、爱乡的传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就诞生在厦门。 毋庸讳言,在那十年动乱期间,广大海外乡亲和归侨侨眷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们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从未动摇过。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神州大地荡漾,当美丽的厦门向海内外敞开她宽阔的胸脯,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奔走相告,欣喜万分,纷至沓来,探亲、观光、考察、投资……而厦门人则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喜迎海外乡亲的光临。 人们谈到特区建设,总要提起一位“敢吃螃蟹”的人——新加坡华商陈应登。1982年12月,他第一个踏上厦门岛,在湖里独资创办了印华地砖厂,被称为“外商投资厦门第一人”。不到一年,厦门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厦门华侨电子企业公司成立;新加坡知名人士、陈嘉庚侄子陈共存创办了厦门首家“三来一补”企业——集美制衣厂;而出生于厦门的曾琦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到厦门投资办厂的香港商人。 久居厦门的人,都知道特区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关键词,叫做“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这句口号在特区三十年建设中,确实起到了“滚雪球”的连动效应。 说到“三引”,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位长期热心厦门特区建设的可敬老人——现年81岁的港商陈金烈先生。1983年,厦门特区开始基础建设,引进外资成当务之急。陈金烈力劝港商柯俊文先生来厦投资办厂,终于促成了“厦华”的诞生。1993年,陈金烈又倡导成立“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并出任第一任理事长。九十年代初,菲华知名人士黄明顶入资厦门,先后成立光华房地产开发厦门有限公司、光华新型建材厦门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投资建设光华大厦等项目。在陈金烈等许许多多热心人的带动下,大批港商、侨商、外商纷至沓来,形成了一波又一波投资厦门特区的热潮。 诚然,数字是枯燥的,然而有时它却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请看:截至1998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项目4493项,投资总额178.38亿美元,其中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投资项目2742项,投资总额123.8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61%、69.4%。1998年到2007年12月,全市华侨华人及港澳地区投资创办企业累计增加到4036项,合同利用外资额达156.16亿美元,侨资企业仍占全市外资企业的51%。 不仅如此,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特区建设中还创造了诸多“第一”:除了印华地砖厂、集美制衣厂以外,还有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第一家获准在厦门特区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新加坡大华银行厦门分行,第一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厦门鹭江宾馆,第一家以旅游运输业为主的外商合资企业——厦门民谊有限公司,第一家开通香港与厦门海上运输业的“集美号”、“鼓浪屿号”轮船,第一家双语教学国际学校——岷厦国际学校……这诸多的“第一”,无疑是海外华商和港澳同胞情倾厦门、热心投资特区的真实写照。 |
- 2011-12-22厦门赢文明城市三连冠 献给特区30年最好的礼物
- 2011-12-20200万盆鲜花装扮厦门街头 喜迎特区30年大庆
- 2011-12-03厦门特区30年:厦门公交和时间赛跑
- 2011-11-14百家网媒总编看厦门 见证厦门特区30年建设成就
- 2011-10-14特区30年10大观念征集评选活动引读者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