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日报通讯:先行先试开创厦门“黄金三十年”
崛起: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 1981年10月15日,湖里特区第一炮,揭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帷幕。 建设湖里特区时,中央给了5000万元资金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余资金由厦门自行解决。然而,当时厦门财政解决吃饭尚有困难,根本就没有钱搞建设。 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厦门大胆打破以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决定举债搞建设,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的丽水与当时的厦门所推行的措施其实殊途同归,那就是“筑巢引凤”。 经过三年的建设,湖里工业区第一期1.1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基本完成。生活区基本建成,包括中小学、影剧院、科技馆、技术培训中心、医院、商场、旅馆、运动场等,形成了一个新型城镇。 在此期间,东渡港一期工程热火朝天地推开。到了1983年,全国第一家地方管理的机场——厦门机场正式通航。 至此,经过三年勒紧腰带、夜以继日的基础大建设,一个海陆空的立体交通网络在厦门展开。 和预料中一样,这些基础设施立竿见影地为厦门引来了“凤凰”。在一张老照片中,建设中的湖里特区,4号通用厂房143天竣工,比国家定额工期缩短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创造了“湖里速度”。 1986年前后,厦门城区开发再次提速。而这一次的提速,则与他们的一个新举措密不可分,那就是“引凤筑巢”。 在当时,鼓励外资参与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有偿使用、以地养城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厦门借助外力开始了大规模的交通、通信、能源和工业区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尤为典型的就是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厦门大桥。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再到如今的共同筑巢,厦门的经济列车就这样启动,并一步步加速行驶起来。 腾飞:最大的推动 是先行先试 从湖里第一炮开始,湖里乃至整个厦门就此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三十年”。 三十年之后,湖里再不是昔日的小渔村了。如今,这里有2000多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4家落户湖里。2010年,湖里区GDP超过500亿元,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接近100亿元。 湖里区委书记刘育生概括今日的湖里说,4.2%的土地面积,产生了厦门市25%的生产总值、28%的工业产值和10%的财政收入。 而在整个厦门,30年间,GDP年均增长17.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走出了一条速度与效益并驾齐驱的腾飞之路。 总结这一段腾飞之路,于伟国感慨地说,三十年来,厦门创下了许多个“全国第一”。凡是这些第一,都是先行先试的结果,是率先改革、率先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调动了生产要素配置。如果没有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的核心特区精神,很难有三十年后的今天。 如今,尽管分处南北,厦门和丽水同属海西经济区。而在国务院对海西经济区的定位中,一个核心词同样是“先行先试”。2010年,丽水受批准成为浙江这个民营经济大省中唯一的“生态工业集聚区”。这又是一个率先尝试。 基于此,丽水的未来同样值得期待。 (作者丁子洋为丽水日报总编辑、作者王巷扉为丽水日报记者,原载丽水日报11月16日第3版,本报有删节) ■文/丽水日报记者 王巷扉 |
- 2011-12-21厦门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特区30周年再添厚礼
- 2011-12-15厦门特区30周年:厦禾路改造 10年拆迁10万户
- 2011-12-10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港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 2011-12-08厦门特区30周年:从特区“升起”的省部级干部
- 2011-12-06厦门特区30周年:保障房里的“幸福时光”
- 2011-11-22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会展业让全球客商不见不散
- 2011-11-20厦门特区30周年:两岸直航,让回家变得简单
- 2011-11-18厦门特区30周年:环岛路 把最美沙滩留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