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日报通讯:先行先试开创厦门“黄金三十年”
11月16日丽水日报第3版报道 从1981年到2011年,特区厦门走过了整整三十个春秋,迎来了“而立之年”。 可能出乎绝大多数丽水人意料的是,在三十年前,厦门和丽水,两者的经济基础几乎完全一致。 根据厦门统计数据,1981年特区刚刚建立的时候,厦门GDP为7.6亿元。同一年,丽水的GDP是7.2亿元。在以万元为单位的统计年鉴上,两者的差距仅仅在于千位数上的一个数字。 三十年后,再来看厦门与丽水,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却是最为恰如其分。 2011年,厦门GDP预计将达到2060亿元。而到2010年底的时候,丽水的统计数据是644亿元,仅仅相当于前者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这两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更直观的差别:厦门是福建经济中心城市,丽水则是浙江欠发达山区。 尽管如此,在描述未来厦门时,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抛出了五个词:创新、宜居、平安、文明、幸福。这与“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丽水目标又何其相同。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是如何发生的?正在昂首奔向跨越发展的丽水应当从特区厦门的三十年崛起历程中汲取哪些经验?发展阶段不同,但二者的发展目标却又指向一致,这又说明了什么?站在“而立之年”的时间点上,仔细打量厦门,留给丽水的启示有许许多多。 起步:一个意外的优势 厦门缘何能成为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理由众所皆知: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最近处距金门仅1800米,是对台工作的最前沿和重要基地。此外,厦门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深水良港,是主要侨乡之一,且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然而,事实上,在1980年10月国务院的批复中,厦门成为经济特区的其实只是一个2.5平方公里,名叫湖里的小地方,在厦门本岛130多平方公里的地界上,湖里所占区域面积不到2%。 当时的湖里,仅仅只是一个大队,下辖5个自然村,149户,500人。当地农民以农耕为主,种些地瓜、花生和蔬菜。住着石头房子,时常讨些小海。 为什么是湖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一不发达、二不集中,基础设施更是一穷二白的地方? 理由是:“这里涉及拆迁量和土石方量较小,具有投资省、起步快的优势”! 这太让人意外了,却又尽在情理之中。这太让丽水人感慨了,思路一变,基础设施一穷二白的历史劣势居然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先天优势!如今,这句话就写在厦门特区纪念馆的一张展板上,从无数人的眼前一划而过。然而,它绝对值得每一个丽水人细细品味:优势还是差距,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思路一变天地宽。 |
- 2011-12-21厦门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特区30周年再添厚礼
- 2011-12-15厦门特区30周年:厦禾路改造 10年拆迁10万户
- 2011-12-10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港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 2011-12-08厦门特区30周年:从特区“升起”的省部级干部
- 2011-12-06厦门特区30周年:保障房里的“幸福时光”
- 2011-11-22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会展业让全球客商不见不散
- 2011-11-20厦门特区30周年:两岸直航,让回家变得简单
- 2011-11-18厦门特区30周年:环岛路 把最美沙滩留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