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着力 实现厦门四个新跨越
三、着力内外需齐拓展 高外向度是厦门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但也对厦门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内资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目前,厦门工业产品40%出口,受国际市场影响特别明显,迫切需要变以外需为主的发展格局为内外需相协调、共发展的格局。 着力内外需齐拓展,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区域协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内需与外需并重、消费与投资并重转变,从根本上扭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实现内外需“两条腿”走路。要力保外贸份额,积极为企业拓展市场搭建平台,努力在巩固和深度开发欧美日、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印度、南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要在拓展国内市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在扩内需上抢抓更多机遇,通过完善扶持政策、搭建平台通道,积极引导企业进一步重视和转向拓展国内市场,建立内销网络,大力拓展农村市场和海西周边市场,活跃和刺激内需消费。同时,坚持内外资并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强内资招商,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重大项目。 四、着力惠民生促和谐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真正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十分重视民生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致力破解交通难、住房难、就学难、就医难,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模式成为全国蓝本,社会保障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加强民生保障方面实现新突破。 这项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加快推进岛内外、城乡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打造“幸福厦门”。主要举措就是全面实施“六大民生工程”。一是就业促进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覆盖各类群体创业、就业、再就业的服务保障体系,力争年均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二是全民社保工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基本建成“全民社保城市”。三是教育优先工程。加大教育投入,努力使厦门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领先水平。四是生态人居工程。创建国家级“低碳城市”和“森林城市”,努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五是平安创建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六是文明品牌工程。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突出特色,丰富内涵,实现常态化。 五、着力抓党建强保障 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关键在党。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市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做到“四个提升”:提升观念。就是要思想更解放、站位更提升、视野更开阔,用更广的胸襟和眼界来谋划发展,用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推动发展,用更加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去开创特区发展的新局面。提升能力。就是要提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做到坐下来能想问题、出思路,走出去能协调、善办事,真正能解决难题、推动发展。提升作风。就是要有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意识,自觉地从全市大局想问题,始终带着责任感和事业心抓工作;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始终求真务实,集中精力抓工作、谋发展。提升实效。就是要用解决问题的实效、推进工作的实效、利民惠民的实效来检验党员、干部观念、能力和作风。要坚持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努力在推进工作中体现实效。 |
- 2011-12-05厦门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
- 2011-12-02厦门特区30周年:筼筜湖 臭水坑变身城市客厅
- 2011-11-30厦门特区30周年:世界500强与厦门的“热恋”
- 2011-11-24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美不胜收的"海上桥城"
- 2011-11-27厦门特区30周年:从“厦门制造”到“厦门创造”
- 2011-11-20厦门特区30周年:两岸直航,让回家变得简单
- 2011-11-18厦门特区30周年:环岛路 把最美沙滩留给市民
- 2011-11-15厦门特区30周年:小城大机场批发“特区经验”
- 2011-10-12厦门特区30周年活动标志昨日揭晓 经四轮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