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着力 实现厦门四个新跨越
●厦门市社科联 厦门市社科院 厦门经济特区已经走过30周年的光辉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厦门市委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提出奋力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力争未来五年实现四个新跨越:在提升产业实力和竞争力上实现新跨越,在形成岛内外一体化格局上实现新跨越,在推进先行先试上实现新跨越,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实现新跨越。为此,市委提出了“五个着力”的战略举措:着力岛内外一体化、着力二三产共推进、着力内外需齐拓展、着力惠民生促和谐、着力抓党建强保障。这“五个着力”是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现实要求、客观要求和必然要求。 一、着力岛内外一体化 由于自然、历史等种种原因,厦门长期以来形成了岛内城市和岛外农村的二元结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在厦门突出表现为岛内外发展不平衡。加之厦门本岛开发建设已接近饱和,131平方公里的土地可建设空间约10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设90平方公里,厦门发展的空间、潜力在岛外。2010年,中央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为岛内外一体化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和十分有利的契机。 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外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基本思路就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时提出的“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以“全域厦门”理念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全面拓展岛外,优化提升岛内。具体来讲,岛内要抓好“三个提升”:提升城市功能品位。按照保持风貌、保持特色,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设密度,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功能的要求,推进岛内的旧城区保护、新城区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提升产业层次。加快“退二进三”步伐,争取用二三年左右把岛内一般制造业迁到岛外,岛内主要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持续加强城市硬件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岛外要抓好“三个拓展”:拓展城市空间。组团式推进集美、翔安、同安、海沧四个新城的规划建设,现阶段主要是加快各个新城共7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设,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260平方公里一流水平的岛外新城区框架,使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85%以上。拓展产业载体。把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机融合,努力为新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拓展服务平台。把岛内的城市功能合理拓展到岛外,布局建设一批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和公共市政配套项目,完善新城功能,形成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 二、着力二三产共推进 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二三产共推进,符合产业发展关系和发展规律,符合国内外先进城市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趋势,更是厦门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实际决定的。目前,厦门的经济总量和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2010年全市GDP为2053.74亿元,在福建排名第三,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靠后。这与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称,不仅自身发展缺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和空间,难以在海西建设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而且难以凸显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壮大产业实力,关键靠二三产。着力二三产共推进,主要内涵就是要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通过二三产共同推进,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打造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从厦门的实际出发,要做强做大六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实力;加快培育六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产业、文化与创意,抢占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包括食品、轻纺、化工、商贸等,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
- 2011-12-05厦门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
- 2011-12-02厦门特区30周年:筼筜湖 臭水坑变身城市客厅
- 2011-11-30厦门特区30周年:世界500强与厦门的“热恋”
- 2011-11-24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美不胜收的"海上桥城"
- 2011-11-27厦门特区30周年:从“厦门制造”到“厦门创造”
- 2011-11-20厦门特区30周年:两岸直航,让回家变得简单
- 2011-11-18厦门特区30周年:环岛路 把最美沙滩留给市民
- 2011-11-15厦门特区30周年:小城大机场批发“特区经验”
- 2011-10-12厦门特区30周年活动标志昨日揭晓 经四轮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