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项南在“鹭江”号游艇上(李开聪摄)
东南网-海峡导报11月17讯 (记者 黄智敏/文 张向阳/图)2007年,好莱坞用奢侈的编导和特效团队,为世人重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动画经典——《变形金刚》。
如今,《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已经拍到第三部。三部曲中,让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主角擎天柱的不断强化升级,从第一部的赤手空拳,到第二部的装上飞翼,再到第三部一车厢的武器库。
厦门经济特区的30年,也仿佛电影中的擎天柱,经历了一次次的升级壮大,从创立之初的湖里一隅,到扩大到厦门全岛,再到岛外建立台商投资区、调整全市区划,最终将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四座新城在岛外崛起。
如今的厦门经济特区,正朝着“岛内外一体化”的蓝图,不断前行。
湖里打响经济建设第一炮(资料照片)
第一次“变形”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
1981年10月15日,在厦门湖里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着一声开山炮响,经济特区破土动工。
最初的这片特区,局限在郊区一隅,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很早就察觉到这个问题,他一直在想办法,争取把特区扩大到全岛。
1984年2月7日,邓小平同志南巡来到厦门。第二天,邓小平、王震等登上“鹭江”号游艇。在艇上,项南摊开厦门市地图,向邓小平汇报说:“厦门与对岸金门相隔只有几公里,把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有利于两岸密切交往,做好对台工作,也有利于对外扩大开放。”
据福建省原副省长、原厦门特区管委会主任王一士回忆,邓小平当时听后问王震:“王胡子,你说行不行?”王震回答说:“我完全同意。”小平说:“我看好,没啥危险,福建应该多做点台湾工作。”
在邓小平的直接推动下,1984年3月,中央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包括鼓浪屿在内总面积共131平方公里。厦门特区实现了第一次扩容。
翔安新城(张天娇摄)
第二次“变形”岛内减两区,岛外加一个区
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给厦门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此后,国家又先后在海沧、杏林和集美设立了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区内可享受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但是,由于厦门的区划设置不是很合理,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厦门七个行政区,区级经济的规模一直不大,各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差距很大。以土地面积为例,最大的同安区是最小的鼓浪屿区的528倍,而人均财力最强的开元区是最弱的同安区的3倍多。同安区人均GDP水平只相当于岛内平均水平的1/4。岛内四区的城市化水平为92.5%,岛外三区的城市化水平仅为24%,其中同安区只有14%,大大低于全市57%的平均水平。
在此背景下,区划调整在本世纪初被提上日程。2003年4月26日,国务院正式作出批复,同意福建省调整厦门市部分行政区划。
在这一年内,厦门区划调整基本完成,原来的7个区(开元、思明、湖里、鼓浪屿、杏林、集美、同安)整合为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其中,湖里区行政区域保持不变;原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将同安区所辖的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新设立的翔安区管辖。
调整行政区划后,各区管辖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趋于均衡,区域之间的土地面积差距由528倍缩小为10.83倍;人口差距由29.6倍缩小为5.4倍;财政收入差距由11.5倍缩小为6.0倍。各区的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它为岛内外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海沧新貌
第三次“变形”特区扩全市,岛内外一体化
区划调整后,岛外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2009年,厦门市委明确提出了“提升岛内、拓展岛外,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发展战略。
吹响岛内外一体化的号角后,厦门随即又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利好——2010年6月20日,省委书记孙春兰正式宣布: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
岛内外一体化的启动和特区的外扩,岛外四大新城动工兴建,一大批重大项目也花落岛外。岛外的面貌,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同安洪塘头社区的党总支书记杨春金,这几年一直在为村里发展遇到的瓶颈发愁。这个村虽已改为社区,但“养猪村”的面貌还是没有改变,村里“八戒”多,部分养猪户又无序排放,导致村里臭气弥漫。加之前几年环东海域退养,村民转产转业的压力很大。
经过整治的杏林湾,变身风光秀美的园博苑
今年7月,厦门科技创新园在这个社区动工兴建了,让杨春金感到非常兴奋,“这是我们社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园区建成后,社区居民可以和5万园区员工一样,下楼可逛公园,上楼可赏海景,出入可坐轨道交通、BRT,也将在园区找到更多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这,只是岛外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厦门的建设重点已经转移到岛外,在不久的将来,厦门岛内外将不再有隔阂,发展的差距将被弭平,厦门特区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
亲历者
翔安区方志办编辑、退休干部李增为:
“幸福厦门”蓝图可期
今年68岁的李增为老人,是一位地道的翔安新店人,从1978年开始一直在家乡新店工作。不过,在他2002年退休那年,新店镇还属于同安区,到第二年10月,翔安作为一个新区才正式成立。
“建区以来,翔安变化太大了。”作为土生土长的翔安原住民,加上这几年负责编辑翔安区志,接触了各方面的资料数据,李老对此当然最有发言权。
李老说,他有个亲戚住在同安,平时隔三差五回新店老家,结果有一次他回家时,竟然在村里迷了路。原来,有一阵子没回来,村里修起了新的道路,让他都不认识了。
“实现‘村村通’的不仅是道路,还有自来水、有线电视……各种社会福利也覆盖到农村,百姓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李老说。
“1998年,新店镇吕塘村5位老农民在儿子媳妇的资助下,结伴出国,游览了马来西亚、新加坡,这是自古以来的第一次。”李老说,“如今,翔安老人外出旅游已经蔚然成风,我自己退休后,就去过马来西亚、港澳、金门。”
展望未来,李老对翔安的前景充满信心。在他看来,翔安区一定能按照岛内外一体化、打造“五个厦门”的蓝图走下去,进一步提高百姓的民生福祉,真正实现“幸福厦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