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30年10大观念征集评选活动引读者热议
读报为女儿架起“亲情桥” 第二年,女儿出生了。我们经常一手抱孩子,一手看报纸。通过《厦门日报》,我们对厦门越来越了解,心中也有了份向往,想着能在厦门生活也许是件幸福的事。女儿5岁时,孩子她爸工作调动到了厦门,《厦门日报》更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女儿经常见不到爸爸,可能知道爸爸工作的地方发生的事,也是种安慰。我天天读报给女儿听,她也不亦乐乎。报纸为女儿和她父亲架起了一座“亲情桥”。 我们喜欢读报,女儿从小耳濡目染,也在看报中慢慢长大。报纸给了孩子识字平台,我们娘俩经常一起读报,她读图读花季,我读副刊读教育。而孩子她爸每周一次回漳州,我们便把从《厦门日报》上看到的新闻如数家珍地告诉他,他总笑眯眯地称赞我们“厉害”,想来都是报纸的功劳。 《厦门日报》助我们一家团聚 《厦门日报》改变了我们一家的生活轨迹。在女儿升读小学五年级前的那个夏天,通过《厦门日报》,我得知厦门正通过考试招聘在职教师,丈夫鼓励我赴考,看能否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考试,令人惊喜的是我顺利考中。多亏了《厦门日报》第一时间提供信息,让我和丈夫顺利结束牛郎织女的生活,一家人得以团聚。 当年9月,我们一家顺利聚首鹭岛,《厦门日报》依旧与我们一路同行。每天下班回家,我第一时间就要读报,《厦门日报》上的时事新闻、本地新闻和城市副刊的人生故事等内容都很好看。 母女俩从“读”到“写” 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和女儿很快从读者变成了作者。《厦门日报》举办白鹭洲公园的征文,我将博客里的两篇文章发过去,没想到一举成功,两篇文章都被刊登在副刊上。《厦门晚报》举办“家有女儿初长成”征文,我写的《逗逗不亦君子乎》不仅发表了,还在后来的评奖中一举拿下二等奖。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全家团圆半年内的喜事。女儿也很快追上了我的脚步,她的造句、作文也发表在花季上。受到日报鼓励,我们母女俩笔耕不辍,越写越带劲。 直到现在,我们全家仍是《厦门日报》的忠实“粉丝”,晚饭后的读报老传统沿袭至今,让我们全家温馨又快乐。而女儿和我写的“豆腐块”不时在报纸上“露脸”,读和写的良性循环,让我家对《厦门日报》心怀感恩和眷恋。(热心读者 戴慧萍 讲述 记者 林雯 整理) |
- 2011-10-12厦门特区30周年活动标志昨日揭晓 经四轮评审
- 2011-09-29厦大学生看厦门活动启动 380学子现场感受特区发展
- 2011-09-16"厦门票哥"22年收藏800张公交车票 见证特区30年变迁史
- 2011-09-17国庆花车巡游6个区进行 21部花车展现特区30年故事
- 2011-08-15厦特区建设30周年标志月底揭晓
- 2011-07-18厦门公开征集特区30周年活动标志
- 2011-07-14厦门外籍人士也能参评"特区30杰" 酒后伤人不许再进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