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农民转产就业 去年4月,厦门农业龙头企业厦门百利种苗有限公司与同安区军营村合作建立了“军营红”番茄基地,6名军营村村民被聘为基地的首批管理人员,每月工资3500元。随着基地的继续建设,还有更多军营村村民将开始在家门口“打工”的生活。在村庄里一个接一个出现的现代化大棚,在黄土地上一幢连一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这些出现在岛外的变化,不仅为农业企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更让厦门新一代农民走出了一条有别于祖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新路子――进入企业成为产业工人。 近年来,厦门市积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产就业,通过打造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创新转移培训方式,给予社会保险差额补助,实施劳务协作激励政策等举措帮助农民“铺平”转产就业之路,提高农民的就业增收能力。目前,全市共为9761家企业招用本市农村劳动力9.4万人,发放社会保险差额补助3.02亿元;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3895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48万人。2017年,厦门农村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3507元,增长7.5%,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超过65%,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人才 龙眼是厦门水果种植业中比较常见的品种。但位于同安的开心果农家庭农场,却把龙眼种出了新花样。除了传统的种植业,农场内还兴办了果干加工厂,光是龙眼干等副产品的年销量就达到2万斤。在坚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农场还结合果园生产,开展自助采摘、池塘垂钓、果苗培育、水果盆栽等新兴项目,发展成为生态型观光果园。 开心果农家庭农场的成功,只是厦门近年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大力扶持“企业+基地(或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庄”“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的其中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在厦门,农业早已不再是单纯靠天吃饭的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规划与推动下,市农业局通过多种手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使厦门农业从过去的种养模式,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型升级。 |
相关阅读:
- [ 01-16]一颗火龙果活了一个村 翔安区以党建引领特色农业发展
- [ 01-16]全台8日起遭寒流袭击 农业损害累计破4000万元
- [ 01-12]厦门品牌农业建设硕果累累 建成23个农业示范基地
- [ 12-19]传统农业镇华丽转身 同安五显跨入新时代开拓新未来
- [ 12-15]市农业局推荐休闲农业冬季采摘点 芭乐杨桃火龙果果园飘香
- [ 12-01]同安区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养猪场嬗变成香飘四方的果园
- [ 11-30]厦门拟新增11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相关名单已完成公示
- [ 11-07]同安区国税局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税收减免税累计近2亿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