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洁人员刘金访和刘德良在打捞许溪的垃圾。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新华网厦门12月7日电(刘默涵 实习生 陈淑梅金秋)清晨,坐上皮划艇,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保洁队的刘金访与刘德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刘德良摇动桨橹,皮滑小艇在河面上荡开波纹,稳稳前行。刘金访手持网竿,不时地将长竿伸到水中捞起漂浮的杂草、垃圾。作为集美后溪许溪段的河道保洁员,刘金访和刘德良主要负责清理沿河一带的杂草、杂物,还河道以整洁。
与前两年相比,两人的辛劳度已下降不少。指着小艇中间的竹筐,刘金访说,“以前一天起码要清理3大筐,现在基本都不到1筐了。”
杂物减少的背后,其实是厦门市推行河长制多年来的努力与成效。
2014年,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厦门市开始实行“河长制”,确定了各级河长、河段长,系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厦门市提出,像城市的道路清扫保洁那样,安排专业养护队伍,明确养护责任,建立溪流养护长效机制。
截至目前,厦门市共确定溪流养护队伍31家,共394人的队伍,全覆盖管护全市总长465公里的九条主要河流。养护队按照城市道路保洁的方式,对辖区内的主要河流、支流进行不间断的保洁、巡查,确保做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线无污水直排和无垃圾。
走在许溪边上,只见绿草茵茵,溪流涓涓,白鹭点点。
“长期以来河岸垃圾、水面漂浮物、水浮莲疯长等脏乱差现象得到极大的改善。”厦门集美区后溪镇干部徐夏清说,许溪沿岸已经成为当地不少百姓散步的漫道。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得益于当地持续推进的安全生态水系治理工作。
“河流水质好坏,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据厦门市河长办河务处负责人林福顺介绍,2014年底开始,厦门市启动生猪退养,推进流域周边家禽养殖污染整治,加大小作坊专项调查及清理整顿力度。
截至2017年4月,厦门市退养生猪12661场,累计退养生猪184.29万头,比原定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了生猪退养任务;清退养殖家禽约30万余;调查工业企业及小作坊2905家,对243家有工业废水排放的企业进行全部清理。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全面治水的另一大难点。破解这一难题上,厦门市对于流域范围内的村庄,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做到“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在集美区后溪镇下庄社,有一个栽满美人蕉、风车草等挺水植物的“人工湿地”格外引人瞩目——这是当地政府建设的一个分散式污水处理站。
下庄村目前约有人口1595人,每家每户接出来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直接连接到处理站,经过格栅集水井、调节池、厌氧池、污泥熟化发酵池、沉淀池等多道工序后,再把处理过的水排入人工湿地过滤。
在处理站的末端排水口处,记者舀起沟渠里的水,发现水体非常清澈。据介绍,经过检测,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A标准。
“原来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水沟蚊虫孳生,还有臭味,污水处理站建成后,环境好多了。”下庄村村民杨祈芬说。
据了解,自2014年起,厦门集美区便在全区208个村庄全面实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集中纳管治理村庄139个,分散式治理村庄69个。今年年初,集美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获得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如今,该模式已在厦门全市农村地区全面推广。
在厦门各区各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厦门小流域溪流总体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厦门市水利局局长、市河长制办公室主任郭金炼说,河长制推行前,岛外溪流“三乱”现象多、水质多为劣V类,现在河面洁净、河岸整洁,不少河段的水质提升明显,而且还在持续向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厦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厦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河长制的目标任务,打响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发令枪,以回应老百姓“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期盼。
下庄村污水站处理站处理出来的水体清澈见底。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许溪风光。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