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1月,《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签订,次年生效,鼓浪屿成为公共地界。随后,清政府批准授权设立工部局和会审公堂,管理公共地界行政、司法事务。鼓浪屿被植入西方“公共”概念,多国“岛民”共同制定社区律例,共建了“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华洋共管、高度自治的社区治理路子,由此也开启了鼓浪屿的多元文化交融阶段。 20世纪初,大批闽籍华侨精英返乡,鼓浪屿成为他们首选的定居地。他们大兴土木,创立公司,发展商贸,开发房地产,加速了岛内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多元文化的磨合与成熟。历经本土文化的沉淀、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共同家园”。居民、华侨和洋人和谐相处,安居乐业,体现了这一时期人居理念和独特示范,也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并非排斥或 者征服,而是彼此尊重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 崭新的社区气质随之逐步形成。疏通死水,消蚊灭蝇,打扫道路,清除垃圾,冲洗排水道,隔离传染病者,建设公厕和垃圾箱,良好卫生习惯在鼓浪屿形成风潮。在共同营造了一个整洁、安静、有序的城区环境的同时,居住在岛上的人们也变得温文尔雅。 这个面积仅相当于大约三个故宫的弹丸小岛,先后创造了150个“中国之最”:第一个引进摄影术、第一个引进足球、创办第一座女学堂、第一座幼儿园等。“鼓浪屿见证了晚清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是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互鉴的典范,是闽南本土居民、外来多国侨民和华侨群体共同营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鼓浪屿的申遗陈述如是说。 在鼓浪屿申遗顾问、厦门市文化局原局长彭一万看来,这个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人的小岛,至少荟萃了四种文化,除了大家熟知的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外,还有生态文化。通过鼓浪屿上的华侨植物引种园,世界各地适合热带、亚热带种植的植物被引入,才使得鼓浪屿乃至厦门成为海上花园。他表示,鼓浪屿作为近现代中西多元文化荟萃、汇聚的微型城区,“在中国独一无二,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 |
相关阅读:
- [ 07-11]“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 07-11]整治提升行动永不止步——鼓浪屿申遗成功后思考
- [ 07-11]百年鼓浪屿:九年“申遗”五年整治展现秀美容姿
- [ 07-10]各界专家纷纷讲述鼓浪屿情缘 为保护琴岛建言献策
- [ 07-10]鼓浪屿举办文艺汇演活动 市民游客同庆申遗成功
- [ 07-09]庆祝鼓浪屿申遗成功 鼓浪诗语文艺汇演在琴岛上演
- [ 07-09]鼓浪屿,厦门明珠!中国明珠!世界明珠!
- [ 07-09]鼓浪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为鼓浪屿而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