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督导员教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禾祥西社区供图。
厦门晚报讯( 记者 谢雨真)“早就该垃圾分类了,这样小区更漂亮。”家住鹭江街道特房G01新座小区的傅女士说,养成习惯后,分类一点都不麻烦。上周起,小区试行垃圾集中投放,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表示,居民需要慢慢习惯,平时会加强引导,帮助大家度过“适应期”。
垃圾分类投放得到居民支持,开发APP可进行统计排名
特房G01新座小区有12梯,原本在每梯一楼出口处都有垃圾桶,上周起改用分类垃圾桶后,以往分散式的垃圾投放转变为集中式,投放点分别位于小区两个出入口处。
禾祥西社区党委书记蔡艺煌说,投放点集中有利于垃圾分类督导员开展工作。每天上午和下午,垃圾分类督导员都会定时出现,指导居民如何分类投放。居民黄女士说,这种做法很好,小区设置太多垃圾桶反而增加污染点,破坏环境。
据悉,鹭江街道目前正在与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一款手机APP,打造“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这个APP可以协助工作人员考核每个家庭垃圾分类落实情况,并给予相应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奖品。APP收集的数据,还能为家庭积分及物业垃圾分类工作得分进行排名,作为街道表彰先进家庭和物业的参考依据。
居民好建议马上采纳,“嫁接”垃圾不落地成功经验
居民对垃圾分类不仅支持,还提出不少合理建议。蔡艺煌说,在征求居民意见时,有人说,投放垃圾后,督导员还要开袋检查,太麻烦,不如设计透明款的垃圾袋。还有居民提出,垃圾袋也应分四种,并印上标识,这样就更清楚了。这两个好主意,最终都被采纳,并落实到了每月分发给居民的分类垃圾袋上。
“蓝色大桶可回收,变废为宝好颜色”……这首小区居民听熟了的“垃圾分类七字诀”,成了故宫小学“教学”的内容。蔡艺煌说,社区在宣传时特别关注孩子,前不久组织了一场活动,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用纸皮制作手工作品,让他们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禾祥西社区主任李艺芬曾在厦禾社区工作过,当时曾试点开展过“垃圾不落地”。她说,这次推广垃圾回收,想把当初的成功经验也“嫁接”过来,比如邀请社工组织来小区教大家制作环保酵素,实现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的减量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