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是非遗大项 搭建平台促保护传承 闽南民俗,是世代相传在闽南民间的生活习俗。在厦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民俗文化是一个大项。这可以从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的一组数据得到佐证:厦门现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名录64项,民俗文化就占有20项,区级民俗类名录则有6项。相关人员介绍说:“现在,有政府、学界和民众三只‘大手’共同构成‘保护伞’,在它们搭建的平台上,已列入非遗的民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闽南民俗文化具体的生存、生态空间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出现这样的问题——保护和传承的有时仅是其外在形式,时常还会引来质疑,认为传统民俗是腐朽、没落的文化,其中的“糟粕”(即封建迷信)影响了社会进步。 这样的现象,让坚守闽南传统民俗文化的群体,尤其是老年人感到尴尬。他们不止一次地提出,传统文化包括民俗,在现代社会里都是弱势文化,再不加以保护和传承,它就会消失,就有可能导致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对话被无形地“切断”。 闽南文化核心精神 烙印在闽南民俗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句话,让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很是兴奋。在他看来,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其所蕴含的核心精神,就在闽南民俗里。“闽南千百年的民间信仰,不能用简单的‘封建迷信’来概括,它拥有宝贵的文化核心精神——感恩敬畏、化怨为和、悲悯宽容、为善最乐。” 在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中,保护民俗文化是重中之重,因为不仅保护的是一门技艺、智慧,更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世界的价值。如何让非遗民俗真正具有生生不息的能力,陈耕认为,既要有所坚持,又需不断发展———坚持的是其文化内涵的本质属性,发展的是时代赋予它的新的内容和形式。 >>链接 这些区级非遗民俗 盼“后继有人” 同安马队迎王信俗、翔安乞龟民间习俗、海沧油炬走境习俗,都是去年“新晋”的区级非遗项目。 在记者采访中,这些项目的具体负责人说出了同样的想法——列入区级非遗名单后,这些民间习俗的影响力慢慢扩大,但单纯依靠民众的力量是不够的,有些制作传统技艺的手艺人年事已高,面临传承难,希望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多加支持,让闽南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同安马队迎王信俗 如今,想要在马路上看到一支由百匹骏马组成的马队,或许只能到同安马队迎王信俗活动的现场了。每五年逢闰月,龙虎宫内供奉的张府王爷有两次的北巡活动,时间从当年农历六月至十月,以“代天巡狩”的身份替天行道,为广大信众带来福祉。 “马队迎神,就是百姓迎接张府王爷出巡回驾,是一种表示尊敬的做法。”龙虎宫管委会负责人李永建说,相传古代张王出巡时,要靠大量马匹运载货物,百匹大马巡游的传统延续至今。 过去,马队的数量只有几十匹。1990年后,就改由龙虎宫理事会(后改为龙虎宫管委会)出资,到晋江一带租用马匹,随队的马匹数量越来越多,现在的规模已达百匹。要成为马队中的“一员”,每匹马都要经过严格挑选和精心打扮——外观长相好,没有病态;洗干净后,头插金花,鞍披红毯,挂上铿锵和鸣的铜铃。 |
相关阅读:
- [ 11-27]厦门举行送王船民俗活动 数万民众参与场面壮观
- [ 08-29]沙坡尾避风坞举行传统民俗活动 放水灯寄托美好心愿
- [ 06-09]民俗专家谈厦门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厦门也叫女儿节
- [ 05-16]厦门保生大帝巡安文化节 闽南传统民俗大聚会
- [ 04-10]集美区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俗活动 激发传统民间信仰
- [ 03-24]厦门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郭坤聪:清明吃薄饼习俗有讲究
- [ 02-21]两岸千余民俗人士齐聚厦门 办文化节弘扬慈济文化
- [ 02-12]同安吕厝十万人送王船 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