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和志愿者齐心清理倒伏树木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炜明 易福进 卢士阳)70米/秒,那是风的速度,代表了国际通行的蒲福风力表中最高的等级17级。9月15日3时05分,台风“莫兰蒂”就以这样的速度登陆厦门翔安,一夜之间将美丽的海上花园厦门摧残得面目全非———树倒了、墙塌了、路淹了、水停了、电停了……一夜之间,特区成了灾区,而厦门的气象史上从此有了这样的纪录:“莫兰蒂”台风是194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厦门的最强台风,也是2016年全球最强台风。
240小时,那是时间的跨度,对于拥有600多年建城史的厦门来说,这只是短短的一瞬,但从9月15日到25日的这十天里,却必将在厦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重建家园的十天,这是众志成城的十天,这是激情飞扬的十天:树倒了,我们扶起来;墙塌了,我们砌起来;路淹了,我们抢通;水停了、电停了,我们修复……如果说风灾过后的城市是灰暗的,那么风灾过后的厦门却在这片灰暗中展现出了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的精神底色、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的情感亮色。正是这一抹抹鲜亮的色彩,绘就了厦门重建家园的壮丽图景,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厦门速度、厦门奇迹!
灾后第十天的夜晚,如果你徜徉在美丽的筼筜湖畔,你会看到湖滨中路桥上那一丛丛美丽的三角梅傲然绽放,远处是静谧的湖水和万家灯火,这是否会让经历过风灾的你心生感慨,就像一篇宏大的史诗中突然出现了柔美的句子,更映衬出诗中其他篇章的豪迈。
一棵棵倒下的树重新被扶起,灾后重建的工作依然繁杂,尽管新的台风“鲇鱼”正气势汹汹地直扑闽粤大地,但我们依然愿意回首刚走过的峥嵘历程,点读这一恢宏史诗中激越的篇章。因为,这是我们城市精神的写照,这是我们众志成城面对风雨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再回首,丙申年,中秋日,风雨大作———
一次黎明前的会议———
“指挥中枢”的坚强领导
9月15日5点45分,天还没亮,位于水利大厦9楼的厦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灯火通明。各相关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陆续抵达,他们或卷着裤管,或湿了衣服,样子有些“狼狈”,神情却异常坚定,要知道,他们是冒险克服了路上的重重障碍才到达这里的。
室外的风依旧在呼啸,暴雨依然成倾盆之势,通宵坐镇指挥部署防御台风工作的时任厦门市市长裴金佳第一时间召开灾后重建工作部署会。在这次黎明前召开的灾后第一次工作部署会上,裴金佳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连线各区,从水、电、路等领域一一重点部署。
天蒙蒙亮时,被肆虐后的城市满目疮痍。裴金佳带领相关负责人走出指挥部,从后滨路到湖滨南路,再到西林社区,现场了解灾情、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同样在15日一早,受省委书记尤权委托,省长于伟国代表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赶来厦门,并现场指导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次日下午,省委书记尤权深入厦门受灾区域,实地察看灾情,指导灾后恢复重建。
短短几天里,从紧急赶赴思明、同安、翔安受灾点,到相继前往湖里、集美、海沧;从走进国家电网厦门电力调度中心、水务集团,到走进菜市场、社区、学校;从灾后第一天连夜召开灾后重建第二次动员会,到召开第117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出台灾后重建系列扶持政策;从现场协调解决交通突出问题,到带头扶正倒地树木……亲任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
裴金佳,在灾后短短十天里,马不停蹄、科学调度、指挥若定,深入灾情一线指导灾后恢复重建。
也正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准指导下,在驻闽部队、省直部门和兄弟城市源源不断的大力支援下,全市军民一心、干群一致、众志成城,以强劲的决断力、执行力、战斗力、凝聚力,在有效防御后实现有序重建,吹响了厦门灾后重建的冲锋号。
一份“趁热打铁”的倡议书———
灰色灾区的志愿红
台风过后,面对施工队伍的招工,翔安区大宅社区居民陈永乐选择了拒绝。一天200元的薪水并不低,陈永乐的态度却十分坚定,“志愿服务比挣钱更有意义。”他说。
家住枫丹雅苑的陈奶奶,看到小区里到处是志愿者在清扫树枝,马上拿着扫把走出家门清扫。一席蓝色洋装、头戴礼帽的陈奶奶迅速成为网红,被赞誉为“年龄最大、颜值最高、气质最美”的志愿者。
如果说,“莫兰蒂”以它的洪荒之力把厦门一时吹成了“灰色”,而文明厦门,则用满城的“志愿红”还以颜色。
灾后第二天,市委文明办与海西晨报社联合发出“重建家园你我行动”的倡议,全市32个品牌志愿服务队示范带头,全市各文明单位率先垂范。与此同时,一份呼吁全市各界迅速行动起来的3号动员令经厦门市文明办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联合发出。“莫兰蒂”袭击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厦门4万多名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
职工,忙碌在厦门的大街小巷,分别赴岛内152个社区帮助重建。
最美的风景是人。灾害过后的文明行动、文明升华,尽显一座城市的文明素养、文明积淀。正是文明城市的厚重积淀,带来风雨中的爱心暖流;正是全市46万多名注册志愿者,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带来疮痍中的不等不靠。厦门,以一座城的齐心协力和自救互助,在重建家园道路上汇聚了强大的红色力量。
一个福袋的未解之谜———
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演绎
有一个画面,如此唯美:忙活了一个上午的救灾官兵,一脸倦容地回到位于筼筜街道仙阁社区侨建花园外的休息点,他们惊奇地发现,两排整齐排列的军用包上,每个都放着一个红色的福袋,打开一看,是两颗红鸡蛋。
有一段回忆,如此温馨:社区居委会的汤盈盈说,她看见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悄悄地走来,小心地将一个个福袋放在了军用包上面。
有一个谜团,至今未解:这个福袋和红鸡蛋从哪里来?这位年轻的妈妈和她的孩子又是谁?这个别具匠心的慰问行动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不管怎样,福袋和红鸡蛋已经成为一个充满美感的意象,“莫兰蒂”肆虐后,厦门军民携手重建家园,军民鱼水情
又有了生动的演绎。
灾情就是命令,百姓的安危就是军人的职责!风雨肆虐的时刻,解放军武警官兵就是抵御风灾的钢铁长城,灾后重建的日子,橄榄绿就是这座城市希望的颜色。一辆辆军车,一队队官兵,一张张淌满汗水却年轻帅气的脸庞,年轻人在网上感叹:秒杀韩国欧巴,最帅的还是咱子弟兵!
风雨后的军民情,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老百姓的心田上,也种在了子弟兵的心田上。
一条路的“网红”之路———
“厦门速度”的真实写照
湖滨东路,因为一位市民随手拍的照片成为全国网民关注的焦点,而这条路的“网红”之路,正是重建家园“厦门速度”的真实写照。
那是一组台风前后的对比图。台风前,绿树成荫;台风后,两侧种植的高大树木惨遭蹂躏,断枝败叶几乎塞满了整条道路。人们被那定格的一瞬间震住了,“莫兰蒂”的破坏力可见一斑。周边的厦禾路、湖滨北路、文屏路也如丛林一般,树木倒伏,车辆通行困难。
道路不通,如何重建家园?争分夺秒、不等不靠!在没有电锯的情况下,梧村、筼筜等沿线街道的社区居民和干部纷纷拿起手锯,切割树木、徒手搬运,清理淤泥、砂石、垃圾。人人争先,个个体能几近耗尽仍坚守岗位,只为还广大市民畅通的主干道。
湖滨东路打通了,厦禾路打通了,东浦路打通了……厦门以惊人的速度,6小时内打通了文曾路、厦禾路、东浦路、禾祥东路、后埭溪路等多条主干道路,清理了路障,保障了群众的出行。
于是,对比照片又有了第三张,那是台风登陆第二天清理后的湖滨东路,行道树变了模样,笔直的道路已非常畅通。这样的场景,重复出现在厦门重建家园的不同角落。经过大家夜以继日的努力,台风灾后的厦门正打通一条条大动脉。
一条微信的海量点击———
新闻工作者的守望与坚持
有一条微信,在风雨后的厦门人手机里迅速扩散,它的题目叫《厦门!厦门!众志成城,重建家园!》,这是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的作品。伴随着振奋人心的音乐,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刻厦门人内心的声音。短时间内,400多万的点击率,对于这个只有300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来说,不啻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背后,是全体新闻工作者对这座城市的守望与坚持。
风雨最大的时候,我们的记者在路上,到台风登陆点去,到指挥中心去,到一切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把厦门人民的心声传达。
重建家园的时候,我们的记者在现场,访抗灾官兵,访专家学者,访干部群众,还原重建家园的壮阔画卷,传递重建家园的科学信息。
新闻工作者也是拼了。厦门日报社发挥集团优势,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旗下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西晨报等媒体进行了近百小时的新媒体直播,而风雨中的送报员把一份份满载着重建家园信息与新闻人深情厚谊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
重建家园的路上,主流媒体力量得到彰显。数据显示,台风登陆当天,厦门日报微信排名全国第七,海西晨报全国第十一,厦门晚报同样跻身全国二十强。
一座电塔的修复———
这是汇聚八闽的大爱
10天前,一幅惊险的抢修画面定格在市民眼中:30多米高的高压铁塔,3名高空“蜘蛛人”在线上匍匐前行……
“莫兰蒂”用蛮劲推倒一座座高压铁塔,用暴雨浇灭一个个变电站。如今,万家灯火又重新被点亮,这背后,抢修人员究竟付出了多少艰辛?作为电力恢复难度最大的工程,每一座高压铁塔重新站立,汇集了八闽的大爱。
“莫兰蒂”正面登陆翔安,岛内外大面积停电。台风过后满目疮痍,岛内抢修工程浩大,岛外很多地方相当于重建电网,厦门电力抢修队伍全部顶上也不够。危难关头,省电力公司从全省各地调来一支支抢险队伍,最高峰时达到近7000人,加上厦门原有的抢修人员,厦门全境电网展开了万人大会战!9月17日,国网福建三明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完成同安地区难度最大的110千伏内梅线上一基30多米的铁塔抢修,为厦门同安灾后电网恢复啃下了一块关键的硬骨头……
在灾后重建的进程中,一座高压塔只是一个缩影,当各种援助如潮水般涌来,当援厦队伍、资金、物资、设备等一步步到位,厦门这座有爱的城市,深切地感受到省市联动的温暖,患难中见真情!
一个管道工的努力———
这是最快速兑现的承诺
又是一张感动网友的照片:只见一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在窨井内工作,井里的水没过他的胸口,网友亲切地称他为“泡水哥”。他叫雷光强,是水务集团海沧营业所的一名抢修人员。
为何不等排空井中的积水就开始操作呢?雷光强后来承认,最理想的抢修状态当然是在无水的环境下进行,但自己当时急了,尽管两台抽水泵同时抽水,可水位就是不下降。居民小区好不容易来水,怎能又让他们家中停水呢?于是,雷光强情急之下就下井了,先把管道里的排气阀给修好,这样管道才能顺利排气。排气阀在一米多深的水下,肉眼无法看见,这一系列的动作,只能靠雷光强凭着经验摸索、操作。
“泡水哥”的故事背景,是“莫兰蒂”台风对厦门供水系统的严重破坏,10天过去了,“泡水哥”也许只是一时的“网红”,但作为台风灾害中千千万万抢修人员的一个代表,雷光强被市民记住了:那是个在平凡岗位上,用最快的抢修速度践行保障群众利益承诺的人。
一场没有旗杆的升旗———
台风中的爱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9月20日,灾后第6天。在受强台风正面袭击的翔安区,革命诗人鲁藜的家乡内厝镇,山村学校鲁藜小学复课了。
这一天,学校还没有电铃,老师要用古老的敲钟方式通知孩子们上课、集合……孩子们也在被台风吹断的旗杆下以特殊的形式“升国旗”。
校长陈成全说,他希望孩子们在大灾中学会感恩。于是,除了升旗外,在灾后第一课,同学们集体诵读了革命诗人鲁藜的《泥土》《花、歌、旷野》等作品。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感慨,这风雨中的厦门故事、厦门精神,不正是我们攻坚克难、重建家园、继续前进的力量之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