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市图书业务由新华书店统一经营
上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在厦门设立分馆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路上开了许多书店,其中包括中华书局等大书局
厦门日报讯(记者 陈冬)日前,厦门外图集团在鼓浪屿和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同时开了两家特色实体书店。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实体书店连续开张。可以说,近年来,曾经一度遭遇“寒冬”而陷入关店潮的厦门实体书店,掀起了“回暖”趋势。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厦门就拥有不少书店,其数量之多,在全国中小城市中是很少见的。而随着时代变迁,厦门书店也经历了起起伏伏。在厦门藏家陈亚元、紫日的手里,分别珍藏着不少厦门书局的老发票和老照片。一张张泛黄的老票证、老照片,无疑是厦门书店发展史的见证者。
国内大书局纷纷在厦设分支
陈亚元收藏的民国时期厦门书店发票
陈亚元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多年的民国时期书局发票。只见每张发票的内容都是手写,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这是当下机打发票所无法替代的。陈亚元说,“仔细看这些发票,上面大多有‘宝号’这些我们早已不用的词语。如果是某个单位来购买东西,那么就会在对方单位名称后对应‘宝号’,以示尊重。”
透过这些发票可以窥见,上世纪30年代开始,厦门的图书文具行业就已逐步形成。原厦门长风书店经理、改制后为新华书店中山路店副总经理的徐克勋,在《厦门书店今昔谈》一文中曾提到,当时,上海等地许多大书局来到这里创设分支机构,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都在中山路一带设立分店(见图3、4),开明书店、北新书店也设有代理店。此外,还有专营儿童图书的儿童书局、专营旧书业务的三余书店、宣传宗教的圣教书局等。不过,这些书店不单是卖书,还兼营文教用品。
城市不大的厦门,却在一条街上开了那么多家书店,可见当时的文化氛围非常浓郁,书籍成为许多厦门人的良伴。
抗战期间书店遭遇浩劫
抗日战争爆发,厦门沦陷,厦门的书店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浩劫,各书店均有大批书籍被日伪政府搜查没收,世界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迁至“万国租界”鼓浪屿,有的书店则是被迫停业或转业,如开明书店的部分留守职工就专营酒业维持生活。市民纷纷逃往内陆,书店无人问津,死气沉沉。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此后,市场逐步恢复了繁华,商务印书馆、中华、开明(后改名为长风书店)、新民等书店重整旗鼓,相继复业,还新开设了新绿书店、东方书店。
上世纪五十年代 新华书店统一经营
解放战争时期,厦门人追求知识的欲望依然强烈,因此,书店里仍然人头攒动,业务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1947年,新开张了道南书社、大众书店等,世界书局、良友书店则先后复业。可以说,厦门图书行业进入了全盛时期,甚至还有不少国外侨办书店来厦批购图书,运销东南亚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的书店出现了一些变化,新绿、良友等书店没能顺应形势的发展而遭淘汰,世界书局则被政府接管。1952年,商务、中华两家合并成立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次年全部并入新华书店。到了1956年2月,长风、道南、大同、文新、圣教等书店也都并入新华书店。从此,全市图书业务由新华书店统一经营。
改革开放后,厦门的书市队伍里出现了经营书摊、书亭的集体户、个体户的身影,使书店发展更加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