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记者 詹文)新修订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今年6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满月。本月13日、14日,由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宋闽旺带队的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陈进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李虹的陪同下,就厦门高等教育情况以及两部新修订法规的实施情况展开调研。省人大的此次调研,包括了厦门、泉州等地。 调研组对我市发展高等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厦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继续贯彻落实两部新修订法规,引导高等教育布局优化,避免同质化,形成发展合力;各高等院校要继续深化改革,坚持创新、探索、发展,创出品牌,培育成熟的现代大学制度。同时,调研组也对高等教育存在的焦点问题提出了建议。 焦点1 部分专业和院校遭遇“生源荒” 据了解,福建省的高考录取率从2008年的61.59%,升到2015年的87%。在高录取率的背后,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却遭遇了“生源荒”。一位业内人士道出其中的两个极端:热门专业爆棚,一些冷门专业却没人报,要通过调剂才能招到学生;名校竞争激烈,报名火爆,一些民办专科院校录取分数线已经很低,却仍招不满。 一名长期从事高校招生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面临“生源荒”的专业,一种是因为市场就业率低,另一种则是人为偏见。例如农林专业,就业率和收入都不错,但很多人因为偏见不愿意报,“觉得毕业以后是当农民的。” 建议 部分专业要严控招生规模 多位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认为,高校一定要找准定位,调整专业设置。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福建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罗萤的建议是:好多年都需要调剂才能招满的专业,一半以上学生就业和本专业无关的专业,这两种类型的专业就应该调整,严格控制招生规模。 目前,省内的不少知名高校已经从规模发展逐步往内涵建设转型。 对于民办高校的生存困境,罗萤建议,除了政府要给予扶持外,学校本身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只要有一个专业办出特色,学校就能站住脚。 焦点2 “花不出去”的科研经费 “以前发愁如何申请到课题,现在有不少科研经费却花不出去。”一名不愿具名的高校教授说。 这名教授曾带着一群学生到农村调研,搭乘动车、汽车、摩托车进到村里。山沟里没有旅馆,他们在农民家住了两个晚上。回来后发现调研费用没法报销,“按照规定必须要有车票和住宿发票才能报销,缺一个都不行。”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一边是“花不出去”的科研经费,另一边是教授、课题组人员常常自掏腰包搞研究,由于经费的原因,他们不得已取消了一些下基层的调研。 建议适当扩大高校自主权 多名委员建议,在明确前期审批和严格执行后期监督机制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允许经费使用“明细”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微调,同时建立劳务费、差旅费形成机制,让每一分钱发挥最大的科研效益。 |
相关阅读:
- [ 06-03]于伟国在厦门调研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 [ 04-12]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调研组走进海沧 考察模范城创建工作
- [ 03-12]省人大常委会来厦门调研自贸试验区立法情况
- [ 03-11]福建省妇联副主席李凤鸣带队来厦接访调研
- [ 12-31]医疗卫生满意度厦门全国第四 19家医院表现优秀
- [ 11-01]市委副书记洪碧玲深入基层妇联调研群团工作
- [ 10-25]裴金佳调研轨道交通建设 促厦门早日步入地铁时代
- [ 10-17]裴金佳调研海峡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及五通码头通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