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人文化 频频斩获社会创新领域全国大奖 借助“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契机,海沧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元治理”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海沧区社区“微自治”项目入选“2013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两岸义工联盟获评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获评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均为厦门唯一。 去年以来,海沧区推行“就近办、马上办”便民服务改革,下放92项便民服务事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快办事、办成事,成为厦门社会治理创新的一大亮点。 海沧区还在全市率先出台《实施方案》、率先开办流动讲坛、率先开设“虚拟书院”、率先成立区级指导中心……10家各具特色的社区书院在海沧相继涌现,以文化之“线”留住村居之“根”,成为海沧市民想去、爱去、常去的精神家园。 2016年海沧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日前新鲜“出炉”,共分为10类24项,总投资2.4亿元。比如,全区将新增800个停车位,新增1600辆公共自行车……件件关乎民生,将让市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对台交流多元化 实现两岸从事业到情感的深度融合 今天,两岸三地的民间交流盛事——第九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将在海沧区青礁慈济祖宫景区开幕。自2006年以来,海沧青礁慈济祖宫成功举办了八届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共吸引了近3万名台湾同胞参与。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已成为两岸交流的一张烫金名片。 去年10月15日,大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服务两岸青年的创业基地——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由国台办授牌,经过半年多的发展,该基地已成为两岸交流最活跃的平台之一。 当前,海沧区正聚焦台湾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依托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生物医药港、电商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加强与台湾产业的深度合作,打造两岸产业深度对接融合先行示范区。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的深入,文化上的认同正持续增进。“无论是饮食、气候还是人际交往,海沧与台湾非常相近,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十分温馨。”来到海沧创业的“80后”台胞陈洁缇道出了众多台胞的心声。 如今,海沧以闽南文化、祖地文化为纽带,以基层交流、青少年交流为重点,创新交流方式,持续扩大两岸乐活节、汉字节等对台交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用宗亲文化、古民居文化、保生慈济文化唤醒台湾同胞的“乡愁记忆”,促进两岸同胞从事业到情感的深度融合。 从严治党常态化 过硬的干部作风被誉为“厦门的标杆” “虽然我已经75岁了,只要党有需要,我随时可以奉献,作出牺牲。”前不久,在海沧区召开的党员“政治生日”座谈会上,当入党誓词在耳边响起,来自第一农场的老党员胡汉川激动地说。 “政治生日”,是指每位党员从支部通过其为预备党员之日。在党员“政治生日”当月,党组织以适当方式为其庆祝“政治生日”,强化党员意识,唤醒广大党员的存在感,此举开全省先河。 从2011年率先开展治理庸懒散活动,到2012年、2013年持续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干部作风建设年、深化效能建设年、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再到2014年率先全市开展“治庸问责”专项行动,2015年,开展“责任落实年”活动,2016年率先开展“《条例》、《准则》落实年”,海沧一直走在全市前列。 2015年,海沧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区”第13名;根据权威调查,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持续上升。通过从严治党常态化,广大党员干部过硬的作风,已成为海沧的一张名片。 |
相关阅读:
- [ 04-07]光明日报刊文介绍海沧自贸区经验:带来滚滚红利
- [ 04-07]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明开锣 赏民俗逛旅游集市
- [ 04-26]厦门海沧货运通道有望明年建成 全程无红绿灯
- [ 04-26]海沧自贸公园月底投用 做足“水、绿、鸟”文章彰显特色
- [ 04-05]海沧长庚医院湖边男子疑因感情问题 割腕跳湖未遂
- [ 04-01]海沧大桥将增设近距离探头 施救车和施救员已到位
- [ 03-31]海沧两岸义工联盟清明期间活动多 诚邀市民来参与
- [ 03-30]海沧大桥红绿灯启用一周 早高峰每小时5000车进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