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记者 何无痕)厦大校园内又黑又臭的雨污脏水经过处理得以循环利用,并变废为宝成了校园风景;全方位围挡封闭,加装外喷雾装置,大厝山碎石场变成绿色“环保公园”……一件件与绿色相关的实事,让思明区越来越美。
在 “十二五”期间,思明区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以节能、减排、低碳为发展方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1+6”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85%,“绿色GDP”占比越来越高,新建45个社区街心公园,新增园林绿地65公顷,绿化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碧海、蓝天、绿树,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让每个人在思明区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放眼“十三五”,光明新篇亟待开启。2016年,思明区将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优先保护好“绿色”存量。守护好城区的“绿肺”,推进东坪山美丽提升和大厝山生态景观修复,保护好森林植被,让山更清秀;守护好城区的“碧水”,实施近岸海域水质改善、筼筜湖综合治理,完善城区污水处理体系,让水更清澈;珍惜头顶上的“蓝天”,实施道路扬尘、工业污染、餐饮业油烟整治,推行建筑工地绿色围挡,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让空气更清新。
持续建好“绿色”增量。实施“开门见绿”工程,鼓励企业、居民参与房前屋后绿化美化,推进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垂直绿化,推广“花海行动”。实施“花园城区”建设,改造洪文、同文顶等一批社区公园,推进中山公园、笔山公园等景观提升,推动打通区政府至海湾公园段绿道,形成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绿道网络。
广泛倡导“绿色”生活。引导群众在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绿色转型”,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推广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培育形成绿色生态文化。
【同步】
守护城区“绿肺” 让绿色在这里蔓延
思明区加大力度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厦门市思明区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以节能、减排、低碳为发展方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1+6”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85%,“绿色GDP”占比越来越高,新建45个社区街心公园、新增园林绿地65公顷,绿化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碧海、蓝天、绿树、新鲜的空气、宜人的气候,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让每个人在思明区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这片美丽的绿色,是如何悄悄在思明蔓延?本报记者今日为您揭秘。
【镜头1】
导流堤曾是“丑小鸭” 如今变成“水中森林”
筼筜湖的红树林。(本组图/记者 王协云摄)
筼筜湖外湖导流堤有一条波浪式的“绿色生命线”:这是一个“水中森林”,水陆交界的地方是成片的红树林,从海洋植物、地被植物到灌木、乔木,各种绿色植物错落有致,白鹭成群飞,鱼儿水里游。
工作人员介绍,筼筜湖导流堤的主要作用是根据潮汐涨落引海水更换湖水,把整个湖水搞活,能有效改善筼筜湖水质。导流堤分成外湖导流堤和内湖导流堤两部分。筼筜湖外湖导流堤从西堤纳潮口延伸到白鹭洲下沉式广场,长约1300米,内湖导流堤从湖滨中路通向湖东桥,长约900米。
这条导流堤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利用筼筜港北侧滩涂淤泥堆砌而成,属于临时性水工建筑。经过潮水多年的冲刷,导流堤已经破损严重,每年都要被冲出20多处数米宽的大窟窿。2005年,厦门市启动对导流堤的永久性改建加固。改建后的导流堤虽然牢固了,不会被水冲出大窟窿,但是“相貌丑陋”,离生态之美相差甚远。
“丑小鸭”的美丽变身,从2006年开始——通过对导流堤滩涂进行改造,外湖导流堤种上了4万株红树林,品种以秋茄为主,后来又陆续增加了拉贡木、无瓣海桑、木榄、红海榄和榄李等品种。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思明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思明区生态环境质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守护好城区的“碧水”,还在继续。接下来,思明区将在现有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污染问题,完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把思明区建设成宜居宜业的生态环保新城区;除了继续开展筼筜湖整治工程外,还将按照“截污、清淤、驳坎、配水、绿化、造景、管理”的方针,加快引水工程建设,开展上李水库、东山水库、东坪山水库等库区的综合整治。
【镜头2】
中水回用“变废为宝” 小花园吞下厦大一半污水
厦大把污水处理设备埋进地下,地面作为绿化景观。
厦门大学王清明游泳馆旁边有一片休闲小花园,那里鸟语花香,还有一处美丽的景观池,池里的水清澈见底。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景观池里的水,竟然都来自厦大的生活污水。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片小花园的底下,藏着一个655平方米的庞大地下构筑物,这就是厦门大学校本部的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工程。从生活污水直排入海,到成功“零排放”,厦大的污水截流样本备受推崇。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厦大本部曾长期存在雨污混流的问题,生活污水均通过雨水管渠直排入海,造成学校周边的白城海域水体严重污染。为改变这一状况,厦大将校本部一分为二,白城、海滨一带的污水接入厦门市市政管网,引到前埔污水处理厂;其他区域则由厦门中联环公司就地兴建一个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就地处理。
这个污水处理厂就是一个“巴掌”似的小公园,它改变了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把污水处理设备埋进地下,地面作为绿化景观,厦大校本部每天产生的污水量约有6000吨,这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3000吨,其他污水引到前埔污水处理厂,整个校园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这个污水处理厂每天生产出的中水,虽不能直接饮用,但不仅可以浇灌花草,还能冲洗道路、公厕,给文庆湖、芙蓉湖等景观湖进行生态补水,真正变废为宝。
厦大这个休闲小公园只是一个缩影。在“十二五”期间,思明区一直不断完善中水处理工艺及建设规模,扩宽中水回用途径,将中水列为战略资源;提高企业对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及对废水的处理深度,使企业成为中水使用的主体之一;将中水广泛用于道路清洗、冲厕、城市绿化等方面,全面提高环岛路两侧企事业单位中水绿化浇灌量。
【镜头3】
把“绿色”生活理念 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家住金榜的市民小张,最近越来越少开车上班,他说:“家门口就有公共自行车,骑车出门,环保健康还方便,何乐而不为?”
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已渐渐渗透到许多思明市民心中——便利的交通、健康的理念,让大家不知不觉将低碳的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甚至变成了一种习惯。
市民林小姐告诉记者,以前出门,她面临BRT、普通公交车的“抉择”,现在还多了公共自行车,感觉十分方便。思明区一直鼓励发展绿色交通工程,宣传绿色出行模式。2016年,思明区将继续构建以“地铁+旅游轻轨+BRT”为骨架、以常规公交为网络、以出租车为补充的大公交体系。此外,加大自行车道、步行道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运营。优化公交线路布置、提升乘坐环境舒适度、上下车方便度,提高BRT系统的公众吸引力。
除了在硬件上提升,思明区更希望让“绿色”生活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引导群众在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绿色转型”,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推广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培育形成绿色生态文化。
【原声】
让规划“活”起来
厦门市环境保护局思明分局局长陈镇浩:回顾2015年,思明区在绿色发展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如思明区2015年区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全市第一、空气质量全市第一等好成绩,但如何更好地维护这片绿色,还需要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行动起来。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将加大力度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让规划“活”起来,落实好生态红线,建设好厦门的后花园。二是加大力度落实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继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查处违法行为,确保环境安全,为构建美丽中国典范城区,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新厦门作出更大贡献。
【规划目标】
至2018年,基本达到与实现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辖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比例高于95.5%
主要地表水水质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70%
全区林草覆盖率达45%
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70%
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进一步提升至30%
本地物种受保护程度达到10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100%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不低于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