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医院专家到莲前社区医院,指导社区医生为群众看病。
在社区医院的药房,患者如今也能领到和大医院药房一样的医保药物。
社区健康管理师为患者服务。
阅读提示: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社区医院的建设,积极推行分级诊疗举措,引导群众就近方便看病,减少相关费用。然而,不少群众对社区医院信任度不高,仍然舍近求远去大医院看病。症结在哪?主要是社区医院人才缺、药品少、处置能力弱,虽然就在家门口,却离患者的需求很远。厦门率先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力求补齐社区医院的这些短板,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过去,对于患糖尿病多年的厦门市民吕先生来说,到大医院复查糖尿病是一场“恶战”。
为了检查餐前血糖,他每次都要空腹去医院,而等挂号、看病结束,往往已经过去了三四个小时。“饿得手抖、头晕、冒冷汗是经常的事。”他说,有一次,还因为低血糖晕倒在医院。
其实,吕先生住在厦门火车站附近,走到思明区梧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要5分钟左右。如此舍近求远,归根到底是他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不高。
“要解决群众看病难,关键在于推行分级诊疗。但分级诊疗、有序就医说易行难,症结就在‘社区弱’这个环节上。”厦门市卫计委主任杨叔禹说,人才缺、药品少、处置能力弱等状况,导致社区医院“门宽路窄”,阻碍了患者进入的脚步。
如何补齐这些短板,壮大社区医院的实力?去年以来,厦门在省内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没有好医生
一切都是空谈
建立三级医院专科医师、社区医院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管”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医院医护水平。
对于不少患者来说,去大医院看病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诊后追踪难,这些常被诟病。但因为好医生的虹吸效应,到大医院去,仍然成为他们的首选。
“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社区医生接触病人少,医术无法提高,而为了提升业务水平,专业人才又争先恐后往大医院挤。”厦门市某社区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没有好医生,一切都是空谈,长期的体制不顺,导致社区医院人才缺乏,而短期内这一问题还无法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留住患者?厦门先从典型慢性病入手,突破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从去年开始,逐步建立“三师共管”的服务体系。
“在大医院的门诊患者中,近八成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解决这部分患者的看病难题至关重要。”杨叔禹说,所谓“三师”,是指一名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一名社区医院全科医师和一名经过培训认证的健康管理师(多由护士、营养师等培养而成)。
社区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只要签约加入“糖友网”和“高友网”,便可接受“三师”服务。三级医院专科医生每两个月下一次社区,负责诊断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网络双向诊疗平台将方案发给社区医生;社区医生负责执行方案,并将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及时转诊至专科医生;健康管理师则每两周追踪随访一次,给患者提供健康饮食等建议。
“有大医院医生的医术兜底,又不用到大医院排队,找社区医生就近诊断、拿药,平时还有健康管理师长期跟踪病情,有问题可随时咨询。这种就医模式不仅方便,还让人心里特别踏实。”患糖尿病多年的退休职工张宪亮说。今年初,他与思明区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并与厦门第一医院糖尿病专家李学军长期联系。李医生制定诊疗方案,社区医生开药,健康管理师定期上门检测血糖。半年多来,他的血糖已经成功控制在正常值。
“对于社区医生来说,‘三师共管’一方面带来了好医生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因为患者的增多也增加了实践机会,业务水平提升得很快。”杨叔禹介绍,目前,加入“糖友网”和“高友网”的患者已达3万多人。明年厦门争取把“三师共管”患者范围扩大至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等,真正实现小病、慢性病首诊在基层。
像把大医院的药房
搬到家门口
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社区医院的药品种类丰富了,门诊量开始上升
“在我们社区里也能买到米格列奈了!”这个发现令张宪亮惊喜不已。今年7月1日起,厦门市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大医院医生开的药,特别是部分医保目录用药,如今在社区医院也能开到了。
此前,社区医院药品少,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过去我们只能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里520种药品,患者拿着大医院开过来的方子,到取药柜台上一看,一半以上的药拿不到。用替代品,患者心里又不踏实。这么折腾一两次之后,患者可能又回流大医院了。”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郭勇告诉记者。
“确实是这样,改革的步骤要环环相扣。”杨叔禹介绍,为此,厦门市卫计委联合市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共同出台了完善分级诊疗的通知,其中,药品使用改革是重点。
新政策规定,今年7月1日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除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外,增加了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共2374种药品,其中西药1285种、中成药1089种。
“这像把大医院的药房搬到了家门口。”张宪亮说,对于普通患者来说,社区医院的吸引力更大了。一组数据佐证了他的说法,记者在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放开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药品使用后,该中心今年7月的门诊量近万人,比去年同期翻了近一番。
门诊量大了
社区医院要有能力处置
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社区医院的处置能力,让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有良好的体验
门诊量大了,社区医务人员的压力也大了。如何增强社区医院的处置能力?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调动?对此,今年1月,厦门市卫计委、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分配机制的通知。
“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额拨款体制按照收支差额管理,实行基层绩效工资改革,提高绩效工资在基层医务人员收入中的比重。通俗地说,不吃大锅饭了,病人看得多照顾得好,社区医务人员奖金就拿得多。此外,放开医保的门槛,把过去的总额结算改为据实结算,让医生看病没有后顾之忧。”杨叔禹介绍。
张琳是海沧区海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师,她一个人要服务近百名签约慢性病患者。平时,对这些患者的病情控制追踪是她的主要任务。部分患者通过可穿戴设备测量血糖血压后,数据直接联网到张琳的手机上,遇到异常,系统会实时提醒,而她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或上门督促患者正常饮食、用药和运动。最后,相关数据都会统一传送到医院后台管理系统上,成为张琳的工作考核依据。
在今年7月份的考核表上,记者看到,张琳的签约患者血压血糖正常率达到89%,其中7名患者由6月份的不达标转成了达标。因此,按照相关规定,张琳比上个月多拿了700元的奖金。
“这些奖励政策依据各社区的不同情况,仍在做适当的调整。但大方向就是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有良好的体验。”杨叔禹介绍,另外,为弥补基层医疗力量的不足,相关政策还规定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退休医护人员等参与基层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