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年久失修,墙体脱落,露出里面大片红砖。
墙面多块木板不见踪影。
古厝内已残破不堪。
厦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 吴耀东)在鼓浪屿有一条拼音路,拼音路的一端有一座塑像,那是有“现代汉语拼音文字之父”之称的卢戆章。卢戆章有两处故居,一处在鼓浪屿,另一处在他的出生地同安古庄村,在鼓浪屿的故居很多人知道,但他在古庄村的故居却鲜为人知。偌大的故居由于年久失修,日益残破。
记者昨日实地走访。
房子
墙面成片木板消失
古庄村内的卢戆章故居是一栋具有闽南民居风格的两进双护厝砖木建筑。同安文史资料显示,古厝由卢戆章先祖卢素行于嘉庆年间始建,总面宽24.5米,总进深20.5米。古厝年久失修。从外面看去,大门前的屋檐下堆满杂物,墙体脱落,露出里面大片红砖。
在主厝正门的门额上,悬挂着一块写着“卢戆章故居”的牌匾。房子里很凌乱,到处都是灰尘。主厝上方瓦片缺损,露出七八个大洞,天井周围的屋檐甚至有瓦片掉落。挂着卢戆章遗像的墙面,成片木板不见踪影,四周墙表大块大块剥落。主厝两边为护厝,均为一厅两房格局,前后还有两个天井,用于采光和收集雨水。左侧护厝无人居住,站在门口望去,屋厅坍塌,里面是杂草和垃圾。
房主
修缮意见无法统一
村民介绍,古厝里曾经住有10多户人家,后住户接连迁出。在主厝内,天井的右侧现在仍是居住的地方,天井左侧破败的木屋内,还有关着鸭子的鸭笼。右侧护厝也有住人,右侧护厝的前厅则被隔出一半,做成鸡窝,地上到处是鸡粪。
老村主任卢锻炼说,古厝里目前还住着三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有村民告诉记者,两年前遭遇一次台风,一个房间突然坍塌了。“梁柱里很多白蚁,要是这些梁柱都烂了,房子也就垮了。”
村民说,古厝急需修缮,修缮费用预计上百万,然而房屋产权分属十几户,有人愿意出钱,有人不愿意。
部门
正评估修缮方案
“随着古村落的逐渐消失,同类型的古厝越来越少,其价值将日益凸显。”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认为,这座古屋是闽南传统的红砖古厝,距今至少有200年历史,是闽南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名人故居,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不言而喻,应该好好保护。
村主任卢乌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古厝,村里组织人员对房屋内部的杂物和周边的杂草进行清理。不少村民表示,希望能好好修缮一下古厝。
同安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先生表示,卢戆章故居是文物点,但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有计划进行保护,正在对修缮方案和预算进行评估,待方案出来后会向市文广新局申请。”工作人员张先生说,政府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有限,希望古厝的产权人主动进行修缮。
【简介】
语文现代化
改革先驱
据《同安文史资料》记载:卢戆章(1854—1928),原名担,字雪樵,同安县感化里古屿保古庄村(今属大同街道)人,9岁读书,18岁应试,府试落第后任私塾教师,曾往新加坡半工半读,专攻英文。
1892年,他创制近代中国第一套汉字拼音方案,撰写了中国拼音文字的第一本著作《一目了然初阶》,并自己出钱付印,使切音新字在闽南广为传播。1915年,卢戆章又进一步改订新字方案,出版了《中国新字》,汉字标音方法从“反切”到拼音,这是我国文字史上的一大革新。
卢戆章首创切音新字,开中国拼音字母之先河,并在推广京音统一语言、推行白话口语、使用简体汉字、提倡新式标点、实行横排横写等方面贡献卓著,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1928年,卢戆章逝世,葬于鼓浪屿,其墓园后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