垵炉村加快创建生态文明,村内环境进一步改善。
今日的芸溪社区,一派温馨祥和、欣欣向荣的场景。
溪林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三臭村变成了三美村。
三下乡活动走进白交祠村,丰富居民的生活。
本报记者走进芸溪社区,倾听这里的社区治理故事。
垵炉村全景图。
23个少数民族居民同驻共建、互相融合,打造“七彩芸溪”。
厦门日报讯 古同安,今厦门。作为厦门最大的行政区,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同安,在时代的潮流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社区结构——这里有最古老的城区,这里也有最偏远的山村;这里有最本土的文化,却也有一半的人是外来人口。
山海差异,城乡差异,本土与外来的差异,在多元的社会形态与人口结构面前,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引领下,同安区立足实际,统筹城乡,差异发展,创新社区治理新格局,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1、突出统分结合
构建差异化发展的社区治理格局
同安区按照“突破一个难点、打造一批示范点、逐步全面推开”的思路逐步展开社区治理和共同缔造的探索和实践,抓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典范村居建设,统筹城乡,差异发展,全面开展社区治理。
基础条件差的新民镇溪林村率先开展社区治理试点,以生猪退养为突破口,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几个月内由落后村转变为全区示范点,溪林村以《微法典》为基础的“社区治理微型‘闭合自控’系统”,入选“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评选活动。
在总结溪林村治理经验基础上,同安区根据城市老社区、新社区、城中村(村改居)社区、纯农村社区,以及外来人员、台胞、外籍人士等人员集中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城市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各种组织的力量,发动居民参与相应的活动和项目建设,促进交流融合。村改居、农村社区,充分发挥乡贤和“五老”群体作用,组织带领和发动村民民主自治,推进“五位一体”建设。
大同街道城西社区以建设“孝德园”为抓手,动员辖区内医院、学校、企业共同缔造美丽家园,重新焕发老城区的魅力;汀溪镇顶村村引进“顶上人家”生态旅游项目,做大做强“一村一品”茭白产业,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2、立足群众需求
构筑纵横发展的管理服务格局
基础在社区,核心在共同。
同安区按照“精调研、重培训、强社区、促服务”的原则,基本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综合服务站为依托,居委会为主导,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为基础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新格局。
增加社区的财力物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成立社区综合服务站,实行“一站式”便民服务,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共有24000多名老人得到服务。剥离社区承担的行政性事务,增加社区服务居民项目,9大类80余项公共服务在社区直接受理,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强化党组织统筹领导能力和社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在职党员主动融入社区、积极参与和谐村居和美丽同安共同缔造建设。强化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积极引导民间自治组织的发展,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及激励保障机制,如西柯镇美人山社区居民自发成立了一支由28人组成的平均年龄60多岁的老年人义务巡逻队以及30位居民组成的“鸟巢”书屋志愿者队伍。
3、加快三社联动
构造专业化服务的
新型治理机制
积极探索实现社工、社会组织、社区“三社联动”的基本路径,有序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有效促进了社区治理服务能力和社区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设立“同安区社会工作服务总站”,选聘2名持有社会工作师证书的社区工作者担任社会工作服务总站工作人员;通过减免租金、提供部分办公设备等形式扶持入驻的民办社工组织发展壮大;在各城市社区推广设立社工服务站,配备社区专职专业社会工作岗位。
建立社工人才培养制度。积极发动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开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班。培育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实行直接登记、简化备案程序、放宽登记限制,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器等措施,加快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
探索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培育扶持同安区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及引进厦门市沁心泉社会工作师事务中心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服务居民。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城西社区居委会携手,以小精灵俱乐部为平台,举办“有故事的暑假”暑期志愿服务,探索“社区居委会+专业社工”的综合服务模式,推进社区创新治理;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携手东山社区开展“金银婚庆典活动”,倡议和引导社区居民和全社会共同关爱身边的老年人。
【记者手记】
社区治理创新凝聚群众智慧
“路线教育就是好,美丽厦门共缔造,三臭溪林变三美……”这是同安区新民镇溪林村村民陈泉水写的一首小诗。
年近七旬的陈泉水曾是老上访户,如今他成为美丽溪林共同缔造的坚定支持者、建设者,他的转变向我们证明了所有村民都可以成为建设美丽厦门的主体。记者在芸溪社区采访时了解到,社区书记叶海英也正筹划把过去那些故意踩脏石桌、石椅、木椅的小破坏者变成社区公物的保护者。
每一个社区治理的成功创新,除了上级部门的重视,无不凝聚着基层的草根智慧,激发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农村、社区治理的困境在哪里?怎么让社区治理走向成功,首先遇到的是主体的困境。谁来治理?怎么治理?谁来建设?怎么建设……“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模式已经给出了解决办法。
剩下的就是在共同缔造过程中,怎样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善集群众之智,善聚群众之力,就会产生无穷的智慧、汇聚巨大的力量,正所谓“群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真正这样做了,政府和民众就把心想到了一起,劲用到了一起,情融在了一起。
“社区你我他,建设靠大家”。希望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中,群众和政府的关系早日从“你和我”变为“我们”。居民从“观望”到积极投入、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创新就能从“靠政府”变成“靠大家”。
【亮点】
芸溪社区:打造多民族的“七彩芸溪”
晨曦微露,老人们走出家门,到公园溜达,怡然自得;大人们整装待发,出门上班,精神抖擞;孩子们欢声雀跃,进入校园,快乐无比。华灯升起,广场舞曲响起,居民踩着节拍欢快跳起,整个社区欢歌笑语。欢声之后,居民们回归温馨港湾,进入甜蜜的梦里……这就是今日的芸溪,一派温馨祥和、欣欣向荣的场景。
“外来不是客,都是一家人。”居民许玉霞告诉记者,自己是满族人,2007年从东北老家来,到芸溪和女儿一起生活,这边环境幽雅,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其乐融融。小区居民很多来自全国各地,我结识了很多朋友,邻里相处得很好。
芸溪社区书记叶海英说,社区从实际出发,以民族工作为抓手,带动不同民族居民交流,不仅有美食交流游园会,新建民族文化园,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推动民族文化融合。
芸溪社区是个有着23个不同民族的大家庭,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和睦相处,互助友爱,创建属于大家的温馨家园。值得一提的是,芸溪社区“七彩溪民俗部落”的成立,更是居民感受美丽社区各族文化的好去处。通过招募社区内少数民族达人,为社区的孩子讲述民族故事、展示民族服装、表演民族舞蹈、民族歌曲等,让社区的孩子接触更多的民族文化。
记者了解到,芸溪社区围绕创建“五型”社区(创业型、学习型、环保型、文化型、情感型社区),引导街道辖区内23个少数民族居民同驻共建、互相融合,通过民族文化园、民族美食交流、民族舞蹈队、民族文化展厅、汉族家庭与少数民族家庭结对子、闽南话课堂等载体,促进不同民族居民共管共享欢乐家园。同时组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建立“三三四”保洁机制,启动社区垃圾分类,有效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公共基础设施难维护、垃圾污水处理不到位等难题。
溪林村:草根智慧摘下国家级大奖
整齐漂亮的花墙,宽敞干净的路面、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走进同安区新民镇溪林村,道路两旁的路灯、垃圾桶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让人仿佛置身城市社区,鸟语花香的山村在青山的映衬下显得寂静安逸。
很难想象,一年前,溪林村还是一个以“猪粪臭、水沟臭、名声臭”闻名的“三臭”村。仅仅过了一年,空气变清新了,房前屋后变漂亮了,溪林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臭变成了三美(山美、景美、人美),到了春季百亩油菜花海盛开,引得游人如织、流连忘返。
今年67岁的陈泉水是村里的老党员,曾经多次向上级反映村里的污染问题。如今,他既是美丽建设坚定的“支持派”,也是强有力的“监督派”,通过参加监督小组,亲自参与相关微组织运转,亲身经历了溪林的突变。自从溪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老陈和施工队一样,基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溪林村,像老陈一样热情参与共同缔造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从身边人发动起、从身边事做起,主动融入到共同缔造中,共同吹响“美丽溪林”建设的号角。
今年5月,民政部在京召开“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发布会。同安区新民镇以《微法典》为规范的微型“双向自治”社区治理模式从全国社区治理创新成果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以第六名的成绩获评“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成为福建省唯一获奖项目。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新民镇把传统乡规民约和现代治理体系相结合,立足群众诉求,在村民自发参与基础上,不断总结群众的智慧,将“草根经验”通过《微法典》这种形式固定下来,使得各微型自治组织职责明确,权利清晰,进一步推动“双向自治”社区自理模式更加规范、高效。《微法典》主要包括:村规民约、微型自治组织的职权、运行机制和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