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上百公里长的绿道,全部用上了透水砖。郑伟明摄 东南网4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通讯员 张韧) 在厦门海沧区行政中心的食堂楼顶,一片绿意盎然,郁郁葱葱的屋顶花园跃然眼前。 近日,海沧区城建集团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凤利向记者介绍,这里种的是耐旱、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的碳四植物,如佛甲草。植物种在生态型种植容器中。土壤底下是储水盒,雨水流经土壤后成为“肥水”,储存在这里;不下雨时,智能微喷系统就利用它给植物喷灌。储水盒的水满后溢出,再流到排水层。这样不但有效利用了雨水,还能降低室温,节能减排。 本月初,厦门市成功入选首批16家、我省唯一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打造屋顶花园,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利用雨水为城市解渴 厦门市规划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顾名思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不下雨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近年来,逢雨必涝成为不少大中城市的痼疾,以致出现“到城市看海”的调侃。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道路、建筑物等不可渗透地表面积不断增加,多数城市成了水泥城市,能大量吸水、蓄水的“海绵体”严重不足。城市主要依靠管渠、泵站来排水,对付小中雨尚可,每逢大雨就难以招架。 与此同时,我国多数城市又喊“渴”,进而引发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源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一边是内涝严重,一边是用水紧缺,本可成为地下水水源的大量降雨,反而成为城市排水的巨大包袱。根据2013年我省水资源公报,厦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59立方米,约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1%。但另一方面,该市每年有20多亿立方米的降水量,是全市水资源总量的近两倍,而真正为城市所用的不足两成,大量雨水白白流走。 破解这个矛盾的好办法,就是化害为利,充分利用好雨水,建设“海绵城市”。 多建能吸水的“海绵体” 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林澎17日表示,建设“海绵城市”,首先是转变理念。过去我们总想把雨水尽快排出城去,现在要把雨水留下来加以有效利用,这是对城市水资源利用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标准等的系统性转变,是推动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 过去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以修大管子为主,城市经不起强降雨的袭击。今后,将变为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强调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条件排水,强调增加城市自身的调蓄能力,强调对雨水的循环利用,保障城市水循环系统平衡。 |
相关阅读:
- [ 04-30]排涝神器“龙吸水”现福州 1小时可排干游泳池水
- [ 04-30]福州排涝添"龙吸水"利器 1小时抽干1个标准泳池
- [ 04-22]厦门今年梅雨季总雨量略多 台风季总雨量偏少
- [ 04-21]厦门进入汛期 引进龙吸水及无人机联手“防汛”
- [ 02-15]市公路局局长王巨创:把公路当成自家窗户来擦洗
- [ 02-13]厦门溪流河岸养护将实行积分考核制 给"河长"打分
- [ 06-17]厦门北站内外积水严重 乘客地下一层忙抓鱼
- [ 05-08]厦门买了俩排涝利器 标准游泳池水量一小时抽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