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
“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习近平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佩珊 吴斯婷)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又结出丰硕成果———厦门再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2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刘云山参加会见并出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中央文明委通过文件明确指出,保留厦门市等50个城市(区)全国文明城市(区)荣誉称号。
同时,此次厦门还有10个单位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两个镇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加上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文明村镇,厦门的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文明村镇已分别达到26个和4个。
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目前综合评价城市发展的最高荣誉。这块含金量最高的奖牌,如今已是第四度被厦门揽入怀中。在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厦门人付出了16年的努力。
1999年,厦门被授予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的荣誉称号,并由此拉开了文明创建的序幕。2005年,在经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组的明察暗访、入户调查等综合测评后,厦门以全国最高分摘得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也成了第一批获评的10个全国文明城市之一。2009年1月20日,厦门市第二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1年12月20日,厦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昨日,厦门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另据了解,除厦门、福州以外,福建省新增3个全国文明城市,分别是泉州市、漳州市和三明市。
“四连冠”背后的共同缔造
一棒接一棒,人人共参与,来之不易的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正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
时间拨回到2013年。这是厦门创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周期的第二年。这年的8月12日,厦门市文明委工作会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动员会召开。
在冲刺“四连冠”的道路上,厦门按照惯例,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创建文明城市领导体制,书记、市长亲自担任市文明委主任和第一副主任,四套班子领导担任市文明委成员。刚刚来厦履新不久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在那次会上,充分肯定了厦门文明创建经验与成就的同时,首次明确要求把文明城市创建融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中。
“文明城市创建和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目标、内涵、手段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厦门市民,都是要为老百姓打造更好的家。”王蒙徽指出,要把文明城市的创建融入正在推进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去,融入到美丽厦门的共同缔造中。
把文明城市的创建融入正在推进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去,融入到美丽厦门的共同缔造中,这正是厦门冲刺“四连冠”道路上的一大关键思路。
去年是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总评年,对于厦门更是冲刺年。
晨报记者注意到,在过去一年多的文明创建上,市委书记王蒙徽不断强调,要最大限度调动市民参与文明创建活动,要切实让市民得实惠。去年5月底,市委书记王蒙徽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会上明确提出力争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的同时,也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让广大市民主动融入、自觉参与、形成合力,实现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共同成长。
同样,在去年12月2日,厦门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部署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市民是文明创建的主体,也是最高评审,文明创建要切实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王蒙徽在会上明确要求,努力使文明创建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让广大市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共同创建,为民创建。厦门成功冲刺“四连冠”的创建实践也印证,厦门文明创建工作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确实有力促进并提升了文明创建的水平。(易福进)
一座城市的文明密码
晨报记者 易福进 陈佩珊
在文明城市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厦门全市上下合力又如愿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文明答卷”,为这张厦门“金色名片”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共同创建、为民创建、品牌创建、常态创建……成绩背后,晨报记者梳理注意到,这些市民所熟悉的生动实践,成为了成功引领厦门捧回“四连冠”的关键密码。
密码1:全民共创
把文明城市的创建融入到正在推进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去,就是厦门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的秘诀之一。
近年来,“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民参与成为了厦门文明城市创建的显著特征。
还记得2013年一株鸡蛋花改变了海沧兴旺社区的故事。老人何琼英在广场发现了一株长势不好且被垃圾环绕的鸡蛋花后便主动认养、浇水、修剪、清理垃圾。几个月后,鸡蛋花长势喜人,就连一旁的三角梅、扶桑花等也一改过去的样貌。
看着社区花花草草的改变,不少居民加入到了何琼英的队伍里,认养了花草、绿地,一起维护社区绿化。原本陌生的居民变成了熟人,如何维护社区绿化成了居民们共同的话题。此后,居民们又自发在阳台上种起了花草。在众人的努力下,兴旺社区成了花园,社区活动一天天丰富起来。
密码2:为民创建
斥资3.65亿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组织199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157个行政村签订共建协议、常年开展活动,帮扶资金540万元,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入户率达99.6%,农村电影放映受众人数累积200万余人次……在文明创建过程中,这一组组数据让市民的生活起了变化。切实让市民得到实惠就是厦门文明创建的密码之一。
厦门文明创建坚持民生优先、惠民为要,把创建工作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为民办实事好事相结合,从关系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从一件件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具体事情做起。
密码3:打响品牌
不少游客发现,周末上鼓浪屿,总会邂逅由本报和厦航、厦门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组成的白鹭志愿联盟。他们通过快闪、唱歌跳舞、举指示牌等活动倡导文明出行,吸引了大批游客。在他们的感染下,不丢纸屑、不大声喧哗等成为了市民、游客的自觉行为。文明创建过程中,像白鹭志愿联盟这样的品牌不仅在厦门产生了影响,更通过游客带到了全国各地。
爱心超市、爱心网校、爱心餐桌、爱心门诊……一个个以爱为名的活动深入了厦门的大街小巷;光明志愿者、白鹭志愿联盟、城市义工……全市40多万名志愿者长年活动在一线,服务市民、游客。一个个打着厦门烙印的特色品牌应运而生,逐渐影响着城市生活。
密码4:常态创建
厦门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这场没有硝烟却紧张激烈、有评比但永不终止的竞赛中,厦门文明创建贯穿始终,一直在路上。
随处可见的“小红帽”就是厦门文明创建常态化的真实写照。“小红帽”即思明城市义工,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遍布各个年龄层,却有着共同的理念,“闲时做义工”更是成为了不少市民的习惯。关爱服务类、公共文明类、社区服务类、健康救助类、环境保护类、宣传教育类,多类型、多主题的义工活动把爱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一点一滴地改进,一街一巷地重视,日日夜夜的坚持,最终让厦门再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