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思明城市义工入围第三届“中国社会创新奖”

感恩生活,爱心思明 志愿服务新模式在此诞生

本届“中国社会创新奖”的全国专家委员会评审组,是按照创新程度、效益程度、参与程度、重要程度、推广程度、透明程度六条标准,对初选项目进行评选的。

当创新度、效益度、参与度、重要度都已有口皆碑,如何不让志愿活动只是一阵风,而是如溪流之水,源远流长呢?由群众自发参与形成的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自成立那天起,就一直通过服务社会与个人发展的相结合,形成开放包容、平等参与、互动协作、民主决策的管理模式,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思明区以“感恩生活、爱心思明”为口号,通过统一义工服装、旗帜、开通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网站、义工创作《城市义工之歌》、开设微博、QQ群等方式,增强归属感。制定《思明区城市义工培训发展计划》,开设义工理念、文化等培训课程,邀请专业老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义工团队认知。编制情景剧《城市义工、大爱如歌》,举办“最美厦门人、义工故事汇”,面向全社会征集“我心中的最美义工”,并制作成“笑脸墙”在公共场所展示,积极传播义工文化。在城市义工活动基础上,延伸出“法庭义工”、“身边好邻居”等项目,成为思明区社会创新中响当当的品牌。

为了打破志愿服务的临时性和零碎化,今年3月,思明区又出台了《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义工注册管理的细则,同时实行了义工试用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思明区还设立了义工数据库,对每一位义工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登记,义工们可以在服务时间里,根据特长和爱好自行申报服务岗位,服务不同的人群。思明区还对义工实行“星级义工”晋级认证制度,这是对志愿服务的一种精神嘉许。

“现在很多市民都不仅局限于周六做义工,他们看到需要帮助的人,自然就会上前帮忙。”思明区委文明办主任王一青认为,义工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为,已渐渐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认同,积聚社会的力量。

一位专家指出,思明区城市义工这一项目已经具有了自主化运行、微组织参与、模范品牌建设、凝聚社会治理共建合力的特点,实现党委提供引导、媒体广而告之、市民自我组织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成为构建新型志愿服务模式的有益探索,产生了良好社会教育示范效应。

美丽厦门,幸福思明

人人随手做志愿

“以前我的微博名叫‘空中自行鸟’,意思是希望我能像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到处去做有利大家、有利社会的事。但现在,我的微博名叫‘城市义工许幸福’,我是城市义工,我为志愿服务代言!”12日,许幸福开心地对记者说。

像许幸福这样,从早期“单枪匹马”做好事到集众人力量做公益的义工还有很多。

全国著名的“全能志愿者”王忠武一个人在做了十多年好事后,突然在2012年拥有了许多小伙伴。“从第二期服务活动开始,我就一次没落下,在这个平台上,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王忠武告诉记者。

亲子义工是城市义工的一大特色。33岁的许志仁和8岁的儿子乐乐,是义工队伍里著名的亲子搭档。“做义工是家庭成员间增进感情的好机会。”许志仁说,自2012年思明区发起城市义工志愿者行动以来,他周末就蹬辆自行车,载着乐乐,满城跑,去环岛路捡垃圾,到中山路劝导不文明行为,去爱心护理院、托老院照顾老人。“别的家长带孩子上公园、去游乐场,我和儿子去做义工,多时尚!”许志仁得意地说。

思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添友说:“我们重视培养义工文化自觉,传播义工文化,培育义工精神。当人人都开始随手做志愿时,这个社会就更加和谐美好,‘幸福思明’也近了。”

的确如此,两年多来,“周六当义工”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的生活时尚和习惯,他们说:“参加了城市义工我才真正领悟‘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的真谛!”

奉献他人,也是成就自己。在城市义工这个“大炼炉”里,也不断涌现出像中国好人、“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王忠武,“移动114”蓝永生,“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法庭义工代言人许幸福,“全国最美家庭”、优秀义工家庭许志仁家庭,全国第五批“10位优秀共产党员志愿者”杨冬梅,厦门市劳动模范、四星级公交车驾驶员邓贵丽等先进人物,他们发挥着榜样的带动力量,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义工队伍。而经过全国以及省、市媒体的报道后,思明区城市义工更是成为了志愿活动的“模板”,一些城市还专门组织人员前来厦门学习城市义工模式。

看,爱心正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城市义工,处处洋溢着幸福思明的风采与魅力!        


责任编辑:卢超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