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思明城市义工创新密码 亲子义工“风靡”厦门
思明城市义工入围“中国社会创新奖”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晓菁)每周末,在思明区的旅游景点、公园广场、商业大街,一群身穿红色马甲、头戴红色帽子的身影总是活跃其中,自发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他们就是被誉为“最美厦门人”的思明区城市义工。如今,思明城市义工这一在全国率先摸索出一条义工自我组织化构建的特色模式,成功入围第三届“中国社会创新奖”。
“中国社会创新奖”评选活动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发起。评选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思明城市义工从来自全国30个地区的222个申请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25个入围项目之一。
2014年12月2日到12月15日,组委会对第三届“中国社会创新奖”的25个入围项目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组委会将组织调研组对25个项目进行调研评估,最终选拔出10个“中国社会创新奖”优胜奖项目以及4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特别奖(UNDP特别奖)项目。
【链接】
解读思明城市义工的创新密码
思明城市义工在轮渡服务点“爱心小屋”前为过往的市民和游客准备开水。(资料图)
既有年近古稀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既有企业白领,也有家庭主妇……各行各业的爱心市民,因为一个共同的名字——思明城市义工,聚集到一起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在“思明城市义工”的旗帜下,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成长,同时也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行动,将志愿行动不断地复制延续,爱心随着活动的良性循环不断传递。在全国的志愿活动中,思明城市义工率先摸索出一条义工自我组织化构建的特色之路,成为社会治理的有益补充,也赢得了“最美厦门人”的赞誉。
在第三届“中国社会创新奖”评选活动中,思明城市义工如何从全国30个地区的222个申请项目中脱颖而出,闯入25个入围项目中呢?和以往的志愿服务相比,思明城市义工的自我组织化构建是如何实现的?思明城市义工有何创新密码呢?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吴晓菁 图/记者 王协云)
【创新密码1】
自主运作模式“领跑”全国
城市义工在中山路步行街向游客奉茶。
“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让义务服务、爱心奉献以蒲公英的姿态传播到美丽厦门的每个角落。”这是思明城市义工团队获得“2013年感动厦门特别奖”时主办方做出的生动评价。
就像随风飞扬的蒲公英种子一般,思明城市义工飞入社区、走进小区,为居民群众提供帮助和服务,传递着强烈的正能量。两年多来,“周六当义工”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的生活时尚和生活习惯,通过同事、同学、朋友等“微组织”的介绍推广,越来越多人加入其中。
思明城市义工的运作之初,曾有人会担心,会不会还是“一阵风”式的活动。然而,经过134期活动的不断“锤炼”,思明城市义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并率先全国形成自主运作的模式。
街道的“身边好邻居”服务点、由资深义工蓝永生“领衔”的轮渡服务点、为群众提供诉讼引导、端茶递水……从以往的“被志愿”到现在的“主动参与”,不断创新的服务模式让“城市义工”这个词的内涵日益饱满和丰富,各种形式的义工服务成为厦门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群众自发参与形成的志愿服务组织,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由来自不同行业的义工骨干分别担任会长、副会长等职务,并设立秘书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协会出台了《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义工的服务规范和奖励办法等,义工们还自主创作了《义工之歌》,自编自导了情景剧《城市义工大爱如歌》等。
思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添友说,在全国范围内,各地居民都有奉献爱心、提升自我的渴望和需求,志愿服务是居民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如何把居民的这种意愿转化为行动,让志愿者自身的力量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思明城市义工的做法也可以作为借鉴。
【创新密码2】
亲子义工“风靡”厦门
城市义工在环岛路白城海边捡垃圾。(资料图)
一到周六,中山路文明旅游体验站总是热闹非凡,来自全市各个角落的“亲子档”义工总是如约而至,在中山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义工的场面常常令人感动。
亲子义工,是指家庭的成人与孩子一道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行动。这是新时期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
13岁的林语嘉是厦门市第十一中学的学生。今年暑假期间,从报纸上得知义工活动消息后,她成了一名积极的小义工。“小手”拉“大手”。在女儿的带动下,爸爸林阿生、妈妈阮海英也成了思明城市义工队伍中的一员。在这一家三口的志愿服务手册上,已经密密麻麻地记录下了近半年来他们参加义工活动的“轨迹”。
“以前爸爸的重心都在工作上,很少和女儿有沟通的机会。自从参加义工后,父女俩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看着父女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妈妈阮海英很开心,但更让她高兴的是女儿的变化,“参加了几期义工活动后,她开始有了变化,出门在外时注意保护环境,人际交往中学会了感恩、分享,进步太明显了。”
阮海英说,全家跟着孩子一起做义工,是家庭之间联谊的方式,很好地增进了与孩子的感情。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和示范,可以引导孩子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目前,思明区全区53所中小学校都组建了思明区红领巾城市“小义工”志愿服务队。城市义工在厦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启动的“中山路文明旅游体验站”也成为了亲子义工热衷参与的志愿服务新平台之一。
【创新密码3】
品牌义工引发“蝴蝶效应”
城市义工为困难老人理发。
每周六,短短两个小时,义工付出爱心与时间,收获的却是自我价值。市民做义工,直接受益的不仅是每一期志愿活动的服务对象,更是自我。
义工孔灵军是一名理发师,自己在海沧开了个小店,最近,周六一大早他就会从海沧的家中坐公交车来做义工。带上理发工具、拿着心爱的吉他,孔灵军说,参加义工,他就会关店一天,“我有理发的手艺,可以帮助老人们剪剪头发,我还会唱歌,欢迎老人们‘点歌’,陪陪他们,我自己也很开心。”
可以说,思明区城市义工也为乐于做义工的市民提供了低门槛的参与平台和提高服务技能的机会,满足了当代市民奉献爱心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了自我价值。
在义工服务的过程中,中国好人、“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王忠武; “全国最美家庭”、优秀义工家庭许志仁家庭等一批义工品牌人物成了义工们的“标杆”,带动着更多人参与到这个志愿服务平台。
城市义工的无私奉献和爱心举动引发了“蝴蝶效应”,影响辖区市民和游客积极参与,有位市民曾这样说过:“看到城市义工的爱心行为,我才醒悟原来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所以我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不仅感受到城市义工的志愿服务,也可以随时加入城市义工。“风景之旅伴随着爱心之旅,最后将城市义工理念带回各自的城市。”思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一青说。
【创新密码4】
“共同缔造”凝聚各界合力
城市义工来到忠仑公园参与自闭症儿童家庭活动。(资料图)
没有行政命令和单位考核,义工活动完全由广大市民主动、自愿报名。活动开展两年多来,已有上万人次参与。
对一个民间志愿服务组织而言,是什么使思明城市义工活动坚持开展了130多期活动呢?探究这一新型志愿活动模式“火爆”的原因,厦门本地主流媒体的全程参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到周三,《厦门日报》、《厦门晚报》上刊登的本周义工活动预告消息,总是吸引着不同领域的爱心市民关注。作为联合发起单位,《厦门日报》、《厦门晚报》从活动的策划、预告,一直到活动的开展、报道,全程参与其中,通过导入式追踪式报道,大力传播了志愿服务文化理念。
作为一个群众性的自发组织,城市义工的运作过程充分体现了“共同缔造”理念,凝聚多方治理合力,形成了包括“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企业、新闻单位、民众”在内的组织与个人联动的社会参与模式。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的成员由来自不同行业的义工骨干分别担任,下设的服务点,也由富有经验的、充满热情的义工骨干“领衔”主演,他们就像经营自己的家庭一样来经营服务点。
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还承接了思明区“民生110”的部分社会服务项目,为弱势群体提供帮扶。此外,协会还与法院、环保、交通等部门合作,推动公共部门志愿服务,引导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比如,与思明区法院合作开展的全国首个法庭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法庭义工”就广受好评。
为了更好地凝聚义工、推动义工的自我成长,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还为义工“私人订制”培训课程,帮助义工从知识、技巧、心理等方面全方位进阶提升。此外,还定期表彰“星级义工”和“优秀义工家庭”,编制情景剧《城市义工、大爱如歌》,举办"最美厦门人、义工故事汇",由义工们深入机关、社区、繁华商业圈倾情演绎、讲述义工感人故事。
从轰轰烈烈的志愿服务活动成果演化成身边的具体的、细小的、润物细无声的服务。这一个充满着爱心的开放平台,始终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延伸志愿服务领域,焕发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