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卫楷的观察表: 让老师提的问题更有效 卫楷老师上课时,厦大教育研究院洪志忠老师会记录老师提问时学生的反应,通过统计数据告诉卫楷老师哪些问题是有效的,借此培养研究型学生。 卫楷是科技中学高中创新班的生物老师。有一段时间,在上课前,除了讲义,他要先制作几张表格,其中一张表格有三列:第一列写的是他准备在课堂上提的问题;第二列写的是几个选项,包括“集体回答”、“个人回答”、“无应答”;第三列写的是学生对问题作出反应的时间。 卫楷上课时,厦大教育研究院的洪志忠老师会坐在学生中间记录数据。譬如,卫楷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是集体回答得多,还是个体回答得多?从提出问题到学生作出反应,时间间隔多长? 洪志忠课后会统计,这节课,卫楷问的问题中,有效问题有哪些?可问可不问的有哪些?提问的区域是否过分集中?科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刘宏兵说,用大白话说,统计数据指向一个问题——老师,您的课跑题了吗? 洪志忠还给卫楷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譬如,少提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没有营养,学生只需“猜”就能作答,老师不能借此洞察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如果能追问“为什么”,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 以上讲的其实是教育学上的“课堂观察”研究。在和厦大联办创新班后,诸如此类的教育学新理念,被引进了科技中学的课堂。 科技中学校长谭蔚说,创新班开办三年以来,学校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有厦大教育研究院老师的介入,科中老师从教学能手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在他看来,这个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研究型老师是创新班的“命脉”,“缺乏研究型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研究型的学生”。 黄芳的十分钟: 让学生像思想家一样思考 黄芳老师每节课少讲10分钟,专门留给学生提问与互相辩论,让学生多思考、多说、多问,学会像“有创见性的思想家”一样去自行解决问题。 黄芳在科技中学当了9年老师,三年前开始担任创新班的语文老师,她开始了一项“精讲多问”的实验——每节课少讲10分钟,专门留给学生提问与互相辩论。 黄芳说,这10分钟的交锋,常常使“提问时间”变成“拷问时间”,大家一点也不轻松。因为,这不但要求参加者有承受当面批评时保持风度的心理素质,还要做到回答有理有据。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人们发现了其中的显著变化:上课时,黄芳的学生并不是忙于记录老师讲的内容,而是常会向老师发问。刘宏兵说,这种发问一开始可能有“为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的味道,但是,慢慢地,学生问题的质量都提升了,发问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了。换句话说,这10分钟的真正用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多思考”、“多说”、“多问”。 按照科中的说法,黄芳的10分钟,最终也回到了创新。创新教育其实就是培养“问题中人”,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而“对司空见惯的事情不是认为理所当然,而能提出尖锐问题的能力,不仅是科学发明的关键,而且也是许多领域中有创见性的思想家的显著特征”。 黄芳创新课堂的这10分钟,回答了两个问题:创新班发誓要培养创新人才,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如何在戴着镣铐的情况下起舞,改革者通过“10分钟”找到了平衡。 |
相关阅读:
- [ 04-15]重庆开县招生办主任被查 收钱帮办高考“移民”
- [ 04-14]广东中山高考体检将结束 胸透变数字化摄影
- [ 04-14]坊间传言厦门四校联招 教育局提醒勿信不实承诺
- [ 04-14]“天价学区房”启示教改大棋局
- [ 04-13]厦大自主招生考试385人应考 流行词“倒逼”惊呆学霸
- [ 04-12]考研名校分数线却年年走高 非名校专业硕士成备胎
- [ 04-12]谁为小学生春游“意外”负责
- [ 04-11]民办高校能否放开价格?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