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带来创新和活力——从戴尔看厦门特区的对外开放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 记者特区行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5日报道(记者 郑璜) 编者按:今年,适逢厦门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30年来,厦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对台优势日益凸显,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和谐幸福。为全方位生动展现厦门特区的魅力风采,本报特派出多路记者赶赴厦门采访,从今日起推出专栏《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记者特区行》。敬请关注。 虽然隔着14年的光阴,但忆起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选址厦门的一幕,71岁的何开钧仍难抑兴奋之情。 1997年8月7日,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负责招商工作的何开钧偶然间接到贝恩咨询(中国)公司从北京打来的电话,称美国戴尔欲在中国选址设厂,希望了解相关情况。彼时,全国参与竞争的高新区达51个。经过9轮审慎考察,当年12月18日戴尔与厦门市政府签署落户备忘录。 1998年,戴尔在厦门的第一台产品走下生产线,出货量从0到100万台,用了不到3年;2002年,戴尔在厦门产值突破150亿元,成为厦门有史以来独家年产值最高的外资企业;2005年,戴尔在厦门出货量突破1000万台,从100万台跃升到1000万台,也只用了3年;2010年,戴尔在厦门实现产值348.6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厦门市工业产值第一大户。 在戴尔高速发展的这些年间,厦门特区全面开放开发态势日益成形——2002年,厦门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验收,开始封关运作;2008年,厦门海沧保税港区获批设立;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6个区,特区面积扩大12倍。 戴尔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闵毅达感慨地说,14年来,戴尔和厦门在特区开放开发进程中实现了互利发展和共同繁荣。 对外开放,是厦门特区实践的主旋律和生命线,没有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厦门特区。 缘于对外开放,厦门有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个外商投资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建设高崎国际机场。 |
- 2011-12-14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不懈创新,构筑共同幸福家园
- 2011-12-1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跨栏 跨界 跨越
- 2011-12-12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开放是特区发展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