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跨栏 跨界 跨越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 改革发展篇 跨栏 跨界 跨越
繁忙的海沧港。林辉 郑伟明 摄
成立经济特区30年来,厦门更加美丽。周明太 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3日报道(记者 黄雪梅/文 王文津 闵凌欣 周明太 林辉 郑伟明/摄) 厦门经济特区30年发展风采,对福建乃至全国都有标兵作用。 为什么能持续30年跨越式发展?因为厦门有着强劲的“双动力”:不仅有以50多家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企、国企、民企驰骋国内外市场;还有政府在每个重要时期都能担当起超前引领作用。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合力,厦门经济发展打了漂亮仗、持久仗,并丰富和拓展了经济特区的内涵和外延。 厦门善于“守时乘势”,不失时机地造势并乘势而上。1981年10月15日,随着湖里“第一炮”,厦门经济特区冲出起跑线;1985年、2010年两次特区扩容;2011年7月,厦漳泉同城化启动。30年长跑,厦门跨过道道栏,越过条条界,奔向理想。
岛内外一体化战略,推动了集美新城建设。王文津 摄 破除体制障碍:以开放促改革 有形之栏不可怕,无形之栏才难缠。30年来,厦门持之以恒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展跨栏运动。观念之栏、体制之栏、利益之栏……厦门跨栏,凭的是胆略、智慧和善巧。 在开放之初,计划经济体制之栏极其厚重,厦门虽握有经济特区赋予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但几经折腾,仍难以撼动。于是,通过开放促改革,通过外力推动改革。 1983年,新加坡商人陈应登在厦门创办了第一家外资企业——印华地砖厂。1992年,首个跨国制造业公司ABB登陆厦门。为满足ABB“一周办出国”的要求,厦门大胆改革,简化手续,出国审批时间从60多天缩短到7天,ABB成功了! 从此,厦门拉开大开放的序幕。一大批外资纷至沓来,国际化观念逐渐取代“岛民意识”。 开放倒逼改革。开放把改革引向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 厦门市国企改革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努力做到“四个到位”,即整体改制到位、国有资本进退到位、职工身份转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全市350多家国企完成转机换制,放开放活了。 开放同步带动了政府行政部门的改革。厦门率先撤销八大工业局,组建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使国有控股企业不断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集中。 大胆先行先试,善破善立。利用科威特政府贷款修建高崎国际机场,创了国内举外债搞基础建设的先河;第一个自筹资金建立地方航空公司——“厦航”;成立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 改革,不仅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更自觉地创新了市场经济体制,使厦门从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过渡,从经济单兵挺进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整体推进。
最大的市政共同管沟可以确保“百年不漏”。闵凌欣 摄 拓展发展平台:政府超前引领 厦门经济特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经济总量猛增,用地紧缺,区划之栏凸显。 厦门以“跨界”来拓展发展空间: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从局部率先发展到区域统筹协调,厦门实施重大战略转身。 行政区划有界,经济运行无疆,百姓生活更是息息相通。 在“红头文件”出台之前,厦漳泉由于地缘相近、文化同源、经济热络,民间来往频繁。在厦漳泉之间工作、生活两头跑的人看来,厦漳泉已经是“同城”。 厦漳泉三地交通、人才、产业早就通流起来。 厦门与漳州、泉州交通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厦门大学在漳州设立漳州校区。厦门港与漳州港整合,实行“同港同政策”,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以灿坤为代表,厦门不少企业到漳州异地办厂。目前,漳州已是厦门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与此同时,泉州众多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到厦门设立总部,厦门形成总部经济区。 虽然民间经济早就联通,但是,“红头文件”意义非凡,威力强大。 这表明国家和省里充分肯定闽南金三角经济发展,并提到更高战略层面,前瞻性地提出未来更宏伟的发展蓝图,在政策、金融、项目等方面强势推进,快速促进“三群”联动发展,优化海西区域布局。 2010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岛内外一体化”。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说,厦门这座城市,原来把它比作一个拳头。现在特区扩容,这个拳头要伸展开来,成为一个有力的手掌,掌心是海湾、厦门岛是大拇指,随后是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新城即四个手指。五个城市组团形成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国际滨海新城。 “跳出厦门岛,建设大厦门”,处处热火朝天。作为打响岛内外一体化的第一炮,集美新城建设快速崛起,成为耀眼的明星城。 2011年8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厦漳泉同城化方案”。省里明确提出“发挥厦门经济特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目前,18个启动项目已分解下达,同城化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启动了…… 乘着厦漳泉同城化的春风,厦门大学与东山县政府签约投资1亿元建设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中心。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长泰投资52亿元建设“海投科技项目”。这两个都是厦漳泉同城化产业对接的“重量级”项目。 在而立之年,厦门经济特区被赋予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最大的挑战是利益分配。对厦门市来说,岛内外一体化,如父子关系,更多地“多予少取”;厦漳泉同城化,如同兄弟之情,要平等协商,共谋双赢。在大格局中协作,厦门市领导表示思想要更解放,眼界要更高,胸怀要更大。要从自求发展到带动周边发展,从区域竞争到区域竞争与合作并举,共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三个更加” “一只奋飞的白鹭”,最近成为厦门人热议的话题。经济特区30周年庆典标志评选揭晓,这只飒爽英姿的白鹭拔得头筹,成为厦门人心头最爱。“奋飞的白鹭”,或许最能体现“厦门精神”。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30年来,厦门经济总量连续跃升。GDP从1981年7.4亿元跃升为1991年72亿元、2001年558亿元,2010年则突破2000亿元;2011年预计可达到2500亿左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厦门跨越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量”上增长,还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功能优化。 制造业外移成就斐然。厦门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4413亿元,超过前25年总和,其中岛外占全市投资的56.1%。如今工业总产值80%来自岛外。火炬高新区成为全省首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岛内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软件业、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有序进退,使厦门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更趋合理,行政区、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实现三区合一。 尽管取得傲人业绩,但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丁国炎更多地谈到隐忧: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难!从引进外资到自主创新转变,难!政府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变,难!他说,厦门将在改革顶层设计和发展总体规划上下工夫。 审时度势,厦门“十二五”瞄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经济指标上,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分别超过4000亿元、2万美元,实现“双翻番”。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行政体制上,力争在行政管理制度、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城市发展定位上,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此外,厦门将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张张蓝图、招招举措,成效如何?衡量的标准不只是GDP,更应是人民的幸福指数。为此,厦门提出,未来5年要建设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和幸福厦门,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化、实力更强大、发展更均衡、人民更幸福,从而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奋斗目标。
大手笔 成就软件高地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3日报道(记者 闵凌欣) 厦门本岛东北部,一平方公里的地块上,77幢研发楼和16幢公共建筑组成了厦门的新地标——厦门市软件园。正是下班时间,楼群中陆续涌出大量的人流,他们大都非常年轻。正是这些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把软件园打造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产业高地。 2005年,厦门市政府一次性规划、投资38.5亿元,建造了这个可容纳5万人的园区。2007年竣工至今,园区产业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4家软件企业进入“国家队”,5家企业上市。截至今年11月,入驻企业506家,实现销售收入175.86亿元,同比增长39.49%;园区税收总额6.03亿元,同比增长52.9%。 “没有厦门特区经济改革的大手笔,就没有软件园的诞生和跨越式发展。” 软件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冬林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园区内,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两个动漫基地开始商业运营,并带动其ICP合作方落户厦门。9月8日,台湾中华软协办事处在软件园揭牌成立,两岸软件行业正式携手合作。 “上月举行的厦门国际动漫节上,首次参展的台湾索尼电脑娱乐公司,带来了新一代playstation3电脑娱乐系统,赢得满堂彩。”厦门市信息化局软件服务业处处长李永福说,这种系统可以让观众通过动态控制器,身临其境地体验3D立体游戏。他透露,这家公司正和厦门信息化局积极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希望共同推动国内的数字内容产业。 高起点 构建岛外新城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3日报道(记者 闵凌欣 通讯员 陈季玉) 处处塔吊林立,路网错落有致,高楼傲峙空中……12月6日,从集美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所在的高楼俯瞰,环绕杏林湾畔44.2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大开发、大建设的豪情扑面而来。 2010年2月25日,集美新城建设启动,打响了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战役的“第一炮”。2010年完成投资70.2亿元,今年截至11月底又投资100亿元。64个在建项目遍地开花,西亭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新城轮廓初步显现。 高4米,宽5.3米,在里边开小车都没问题——记者在这里见识了国内横截面最大的市政共同管沟。除燃气管外,它将收纳包括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管线、通信光纤等在内的各种市政管网,是名副其实的“管线综合体”。这种共同管沟布置在新城核心区主干路网上,辐射整个片区,总长度6.72公里,每公里造价高达5000万元,整个工程需要投入3亿多元。这种管沟可以“百年不漏”,并且让蜘蛛网一样的电缆线全部下地。今后的新城,将不会出现为维修管线开膛破“路”的情况。 西式的红墙和闽南的燕脊水乳交融,商务中心、市民中心等六大公建项目全都是这种中西合璧的嘉庚风格的建筑。 “当这里还是一张规划蓝图时,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西亭的商品房。”市民许建如说。高起点建设,使新城的“人居吸引力”大幅提升。记者了解到,今年厦门售出的商品房,集美占一半以上,新城又占集美的一大半。 “金包银” 共享幸福生活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3日报道(记者 闵凌欣) 同安新民镇后宅前埔村10号店内,林天送正忙着招呼顾客。提起“金包银”后生活的变化,他乐呵呵地开起玩笑:“我那些兄弟,以前穷得讨不到老婆,现在姑娘们争着要嫁过来,当包租婆,多爽啊!” 前埔原先是个偏僻的老区村。2005年,厦门建设同安工业集中区和翔安(火炬)产业区,后宅的土地也在征用范围。为了给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出路,政府推出“金包银”工程项目。 所谓“金包银”,就是保留园区范围内的村庄,在村庄的外围统一规划,建设“底层店面上部公寓”的商业用房(“金边”),提供给村民作为经营性收入来源;然后逐步对旧村内部进行规范化配套改造 (“银里”),使农村就地实现城镇化。“金包银”项目的关键,是基本实现每户被征地农民有一套居住用房、一套公寓(用做出租)和一个店面(或一份股份)。 洗脚上岸后,林天送用一部分土地赔偿款在 “金边”租了个店面,经营五金建材,生意红火。如今,他不仅买了一辆皮卡车,还在“银里”盖起了5层小洋楼,光房租一年就能收个七八万元。 前埔村的“金包银”工程共4栋,11406平方米公寓和2374平方米店面采取股份制模式统一经营管理,每年光租金收入200多万元,每个村民每月有400多元的分红。 “有改造,才有发展。今年前埔的年人均收入至少2万元,是6年前的10倍。”后宅村支书孙秋莲说。 |
- 2011-12-12厦门特区30周年:“漂”在厦门 就像回到家
- 2011-12-10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港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 2011-12-09厦门特区30周年:文明城市 厦门人的幸福之光
- 2011-12-08厦门特区30周年:从特区“升起”的省部级干部
- 2011-12-07厦门特区30周年:特区立法,法治之光照耀厦门
- 2011-12-06厦门特区30周年:保障房里的“幸福时光”
- 2011-12-05厦门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
- 2011-12-02厦门特区30周年:筼筜湖 臭水坑变身城市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