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跨栏 跨界 跨越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三个更加” “一只奋飞的白鹭”,最近成为厦门人热议的话题。经济特区30周年庆典标志评选揭晓,这只飒爽英姿的白鹭拔得头筹,成为厦门人心头最爱。“奋飞的白鹭”,或许最能体现“厦门精神”。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30年来,厦门经济总量连续跃升。GDP从1981年7.4亿元跃升为1991年72亿元、2001年558亿元,2010年则突破2000亿元;2011年预计可达到2500亿左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厦门跨越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量”上增长,还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功能优化。 制造业外移成就斐然。厦门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4413亿元,超过前25年总和,其中岛外占全市投资的56.1%。如今工业总产值80%来自岛外。火炬高新区成为全省首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岛内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软件业、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有序进退,使厦门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更趋合理,行政区、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实现三区合一。 尽管取得傲人业绩,但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丁国炎更多地谈到隐忧: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难!从引进外资到自主创新转变,难!政府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变,难!他说,厦门将在改革顶层设计和发展总体规划上下工夫。 审时度势,厦门“十二五”瞄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经济指标上,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分别超过4000亿元、2万美元,实现“双翻番”。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行政体制上,力争在行政管理制度、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城市发展定位上,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此外,厦门将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张张蓝图、招招举措,成效如何?衡量的标准不只是GDP,更应是人民的幸福指数。为此,厦门提出,未来5年要建设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和幸福厦门,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化、实力更强大、发展更均衡、人民更幸福,从而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奋斗目标。
|
- 2011-12-12厦门特区30周年:“漂”在厦门 就像回到家
- 2011-12-10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港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 2011-12-09厦门特区30周年:文明城市 厦门人的幸福之光
- 2011-12-08厦门特区30周年:从特区“升起”的省部级干部
- 2011-12-07厦门特区30周年:特区立法,法治之光照耀厦门
- 2011-12-06厦门特区30周年:保障房里的“幸福时光”
- 2011-12-05厦门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
- 2011-12-02厦门特区30周年:筼筜湖 臭水坑变身城市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