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跨栏 跨界 跨越
最大的市政共同管沟可以确保“百年不漏”。闵凌欣 摄 拓展发展平台:政府超前引领 厦门经济特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经济总量猛增,用地紧缺,区划之栏凸显。 厦门以“跨界”来拓展发展空间: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从局部率先发展到区域统筹协调,厦门实施重大战略转身。 行政区划有界,经济运行无疆,百姓生活更是息息相通。 在“红头文件”出台之前,厦漳泉由于地缘相近、文化同源、经济热络,民间来往频繁。在厦漳泉之间工作、生活两头跑的人看来,厦漳泉已经是“同城”。 厦漳泉三地交通、人才、产业早就通流起来。 厦门与漳州、泉州交通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厦门大学在漳州设立漳州校区。厦门港与漳州港整合,实行“同港同政策”,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以灿坤为代表,厦门不少企业到漳州异地办厂。目前,漳州已是厦门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与此同时,泉州众多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到厦门设立总部,厦门形成总部经济区。 虽然民间经济早就联通,但是,“红头文件”意义非凡,威力强大。 这表明国家和省里充分肯定闽南金三角经济发展,并提到更高战略层面,前瞻性地提出未来更宏伟的发展蓝图,在政策、金融、项目等方面强势推进,快速促进“三群”联动发展,优化海西区域布局。 2010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岛内外一体化”。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说,厦门这座城市,原来把它比作一个拳头。现在特区扩容,这个拳头要伸展开来,成为一个有力的手掌,掌心是海湾、厦门岛是大拇指,随后是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新城即四个手指。五个城市组团形成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国际滨海新城。 “跳出厦门岛,建设大厦门”,处处热火朝天。作为打响岛内外一体化的第一炮,集美新城建设快速崛起,成为耀眼的明星城。 2011年8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厦漳泉同城化方案”。省里明确提出“发挥厦门经济特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目前,18个启动项目已分解下达,同城化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启动了…… 乘着厦漳泉同城化的春风,厦门大学与东山县政府签约投资1亿元建设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中心。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长泰投资52亿元建设“海投科技项目”。这两个都是厦漳泉同城化产业对接的“重量级”项目。 在而立之年,厦门经济特区被赋予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最大的挑战是利益分配。对厦门市来说,岛内外一体化,如父子关系,更多地“多予少取”;厦漳泉同城化,如同兄弟之情,要平等协商,共谋双赢。在大格局中协作,厦门市领导表示思想要更解放,眼界要更高,胸怀要更大。要从自求发展到带动周边发展,从区域竞争到区域竞争与合作并举,共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
- 2011-12-12厦门特区30周年:“漂”在厦门 就像回到家
- 2011-12-10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港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 2011-12-09厦门特区30周年:文明城市 厦门人的幸福之光
- 2011-12-08厦门特区30周年:从特区“升起”的省部级干部
- 2011-12-07厦门特区30周年:特区立法,法治之光照耀厦门
- 2011-12-06厦门特区30周年:保障房里的“幸福时光”
- 2011-12-05厦门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
- 2011-12-02厦门特区30周年:筼筜湖 臭水坑变身城市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