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智慧养老产品加速走进厦门老百姓生活

来源:东南网 | 作者:陈磊 | 时间:2025-04-21

监测老人健康的机器人功能:瞄准健康管理、情感陪伴、生活辅助

“李爷爷您好,今天感觉怎么样?”“我早上起来,感觉头有点晕。”“好的,可能是您的血压波动,稍后会有护理员来给您量血压。”

这样的对话并非来自养老院工作人员和老人,而是一个AI语音音箱与老人。能与老人像熟人一样自然对话,精准识别老人的需求,监测老人的健康情况……这得益于产品搭载的“基于LLM和智能音箱的特殊老人日常陪伴照护应用”,而这一应用是由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厦门赛博再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博再格”)研发设计的。

赛博再格是一家专注于养老行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智慧养老的软件基座,并且利用AI赋能,更好地服务于智慧养老产品。去年,赛博再格这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入选了第二批福建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名单。公司联合创始人林斌告诉导报记者,公司通过与诸多养老服务机构合作,将产品运用于家庭养老床位和家庭病床项目。通过合作,赛博再格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范例和专业知识,进一步优化模型。“我们正在试点测试、积累案例、迭代升级阶段,预计下半年会正式推广到市场。”

在新赛道驰骋的还有云不凡(厦门)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不凡”)。“我们的核心产品是‘健康小凡’系列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集健康检测、互联网问诊、紧急呼叫、情感陪护、康养服务等多个功能于一体。”云不凡创始人姚昆介绍,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慧养老与健康管理领域的科技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来自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医疗健康领域,拥有自主研发的系统平台和硬件设计能力。

记者看到,“健康小凡”是一台慢病管理、中医结合的桌面式智慧健康管理机器人,集成了血压、血糖、血氧、心电、尿酸等多项基础健康检测和异常报警功能,还能从中医角度进行舌象、脉象AI分析,给予食疗、运动、理疗及中药方剂等的调理建议。

“老人自己在家就能定期完成健康监测,实现‘家庭即体检中心’的全新模式。”姚昆告诉导报记者,“健康小凡 ”一代机器人已经上市近2年,二代行走机器人预计今年6—7月面市。

去年开张的海峡两岸老年用品商城线上平台和线下展厅,是由厦门市民政部门牵头打造的福建首家“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老年用品中心。在位于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的商城线下展厅里,展出了1500种以上适老化产品,助起床垫、自动洗澡机、可穿戴康复辅助装备、自动爬楼机等各种各样充满科技感的适老化设备,琳琅满目。“智慧养老产品正加速走进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大大提升了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展厅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海峡两岸老年用品商城”共成交了2.4万个订单,销售额超1亿元。

能陪老人聊天的大语言模型设计:适老化核心和系统化服务

面对部分老年人在使用智慧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时,仍然面临上手难、学习难等困境,眼下,智慧养老、科技养老产品也更多融入了适老化设计,从“能用”到“好用”,帮助老年人乐享“数智生活”。“老年人在接触智慧养老产品时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而语音便是一种很好的载体,老年人互动起来更简单便捷。”林斌具体介绍道,近年来,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兴起,赛博再格进一步通过大语言模型来解决老人日常生活痛点。一方面,大语言模型可以与老人进行聊天,通过不断学习老人的资料档案和历史对话记忆,优化产品性能,让智能产品更能精准识别老人需求,为养老院等服务机构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做好养老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与业务系统产生链接,实现语音呼叫服务,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

在林斌看来,与老年人聊天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因此,我们在大模型调试过程中,也植入了一些策略,比如针对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在对话中,会更鼓励老人回想、回忆,讲自己的故事,而这蕴含了非药物干预的原理,这是和目前大多数陪聊AI所区别的地方。”“养老科技不是代替人,而是用技术让服务更人性化。”姚昆介绍,云不凡“健康小凡”通过大字体、高对比度界面的设计,让老人操作起来更易上手,夜间睡眠监测也无需穿戴设备,无感监测可以减少老人抗拒心理。

而在养老机构的应用场景里,每个护理人员相当于多了个高效的护理助手——传统养老模式下,护理员需要频繁测量健康数据、记录病历、提醒服药,甚至进行一些基础健康咨询,日常工作繁重,智慧健康管理机器人可以大幅提升护理效率,从而把护理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投入到更需要人文关怀的工作中,让养老变得更有温度。“养老机器人行业仍处早期,既有传统家电企业切入,也有初创公司专注细分场景,但产品功能层次不齐,多数企业聚焦单一功能,如陪护对话、糖尿病管理,缺乏服务管理闭环能力。”在采访中,姚昆也坦言,行业未来竞争核心在于数据驱动的服务生态,而非硬件本身,产品也将从“单品智能”转向“系统化服务”。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