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二维码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陈嘉庚百年海外教育:初心、成就与启示

来源:集美大学 | 作者:廖永健 | 时间:2022-11-29

陈嘉庚(1874-1961)先生的爱国兴学义举是广大海外侨胞助力祖(籍)国和侨居国教育事业的一面旗帜。他的海内外办学历程,同时起步、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同样成为彪炳史册的伟大业绩。陈嘉庚在海外教育上的卓越建树,对中国发展、东南亚乃至人类的进步事业都做出了杰出贡献,至今影响深远。2022年,是赓续陈嘉庚百年海外华人华文教育的集美大学举办海外教育、开启国际化办学新篇章二十周年。回顾嘉庚海外教育百年来的历史,可以启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弘扬嘉庚精神、坚守办学初心、办好海外教育。

陈嘉庚:南洋侨生“教育上之需要更迫切于祖国也”

20世纪初的南洋华侨社会依然以家乡省籍和方言群分为“帮”,各帮自办小学,用方言教学,尚无华文中学。英殖民政府也漠视华文教育。华侨子女小学毕业后无法在当地继续接受华文教育,而一般家庭又缺乏经济能力供子女回国升学。1910年,陈嘉庚被选为道南学堂第三届总理,他率先认捐2000元,向闽侨募款四五万元,建起一栋三层楼的校舍,并从国内聘请校长、教员。1912年新校舍落成,道南学堂改称道南学校,为福建会馆属下第一所新式学校。1917年,陈嘉庚任道南学校第六届董事长。

陈嘉庚海内外办学的理念有所不同。陈嘉庚眼见当时华侨社会中的一些富豪子女受英文教育, 对于祖国感情淡薄, 竟然不认同中国, “痛感南洋侨生之缺乏教育, 数典忘祖, 辗转而沦为土人, 教育上之需要更迫切于祖国也。”他强调:“世界任其如何变动, 我国固有文化精神, 万不能残缺。”“祖国当局, 无论走哪条路, 亦须保留我国文化, 乃能维持民族精神。”因此他在当地极力倡导华文教育。1918年,有教会人士向陈嘉庚募款拟创办星洲大学, 陈嘉庚即以“该大学须兼教中文科”为捐款10万元的条件。

从南洋华侨中学的创办,可以明显看出陈嘉庚推动南洋华文教育的决心。

1913年,陈嘉庚即函请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建议筹办一所华文中学解决华侨子女小学毕业后的继续深造需求,陆续得到很多社团的响应和支持。

1915年陈嘉庚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

1918年6月15日陈嘉庚联络养正学校等新加坡、马六甲16所华文小学的总理,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召集特别大会,正式倡议创办华文中学。与会者遂商议发起筹办“南洋华侨中学”,并公举陈嘉庚为总理。对于南洋华侨中学的创办,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民国光复前满清学制变动后, 南洋华侨学校寥寥无几。光复后略有进展, 概属小学校, 马来亚未有正式中学, 民国七年余乃招多位侨领, 在新加坡倡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 募款五六十万元。从上海聘请校长教师, 越年开幕。自是之后, 南洋各处不但中等学校继起设立, 小学亦更形发展。”

1919年3月21日,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正式开学,面向全南洋招生,首批78名学生入校就读。这是东南亚华侨第一所跨帮系的华文正规完全中学,当时被南洋华侨视为最高学府,是新马华校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新马华文教育成功地从初等教育跨入了中等教育的阶段。董事会由诸会馆名流组成,陈嘉庚先捐资3万元,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陈嘉庚宣布本校不用方言教学,一律用国语授课。校长和教师也从上海聘请。陈嘉庚担任南洋华侨中学该校5届董事主席,任期累计达9年。

从1934年起,华侨中学董事会推选陈嘉庚的女婿、著名实业家李光前为主席,任职达21年之久。华侨中学自开办以来便是传统南洋“华校”的典范之一。时至今日仍为新加坡最顶尖的5所中学之一,虽然主教语已更改为英语,但依然保持了比较浓厚的华文背景。

当时新加坡华族会馆所办的华校虽多,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彼此之间,不相联络,泛散无统,缺乏统一领导和筹划”。陈嘉庚领导新加坡福建会馆坚守推广教育、保存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宗旨。1929 年,陈嘉庚改组福建会馆。会馆设教育科,取代道南、爱同、崇福三校的董事会,接办并补助新加坡闽侨所办的崇正、丹诏等八校。由会馆聘请一教育指导员,指导及联络各校,力图达到统筹统办,实现教育行政统一的目的,解决了上述华校的经费问题。会馆的教育事业,惠及的不仅仅是闽帮的后代,也包括其它帮派的后代。福建会馆还连续4年(1930-1934)主导实施新加坡华校会考,试图从统一考试入手,实现华侨教育的统一。会考的举办,直接推动了全马来亚华校会考的制度化。陈嘉庚这种跨帮派的远见,使得今天福建会馆的教育事业版图更为完善与成功。福建会馆目前管理六所属校,即道南学校、爱同学校、崇福学校、南侨中学和南侨小学以及光华学校,在籍学生一万多名。六校都坚守共同的校训——“诚毅”,遵循五育并重教育理念,向学生灌输爱国爱群意识,致力于保存和推广中华语言和华族文化。

陈嘉庚注重发挥对华侨社会起引导性影响和关键性作用的、人们称之为华侨社会的“三宝”的华侨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作用。陈嘉庚主张:“华人要摆脱贫困与无知,关键是兴办现代教育。”陈嘉庚也正是通过对华侨社会发生最直接和深刻影响的“精神支柱”——华文教育,促进了南洋华侨的民族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民族主义运动,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华文学校的迅速发展,很快便引起英殖民当局的戒心。在陈嘉庚讲求策略的领导下,华文学校在与殖民当局的种种限制政策下得到发展。此外,陈嘉庚也推动新加坡英文教育发展。1920年代,他捐款3万元作为英华学校理化基金,该校以他的名字命名一体育室。1929年他向莱佛士学院捐款1万元。

抗战中陈嘉庚坚持兴办华人华文教育。1939年春,在陈嘉庚的倡议下,新加坡福建会馆创办了水产航海学校,招收三个班学生共100多人,经费由福建会馆承担。1941年2月,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慰劳抗战军民归来后,福建会馆为了应对师资短缺的问题而筹建华侨师范学校,新加坡华侨踊跃认捐。学校由陈嘉庚设立,校地与校舍由李光前捐献。南洋师范学校于1941年6月开学。不久,新加坡失陷,水产航海学校和南洋师范校停办。

战后海外华文教育百废待兴。1945年底,陈嘉庚发表演说“鉴于英军接收后,华校复办者寥寥,众多儿童,失学流荡,民族文化前途可忧”,遂“倡议筹募教育经费,择地开创学校”。并于“12月15日晚召集福建会馆本届执监委员商讨办法”,多方筹集经费。陈嘉庚还倡议“设星州华侨教育会,总办全新加坡华侨教育,统筹全坡华侨教育经费……各帮所有校舍概归教育会管理 ”。但他的建议,在处于殖民当局统治的形势下,没有实现。陈嘉庚积极复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师范。经过多方努力筹措,陈嘉庚、李光前终于把南洋师范学校复办为新加坡南侨女子中学,于1947年3月顺利开学。

集美学校:侨生回国升学“概行收纳” 优待“永续不废”

回到祖国就学的华侨学生称为“侨生”。侨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陈嘉庚主张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为社会各种人群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在20世纪早中期,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陈嘉庚依托集美学校,举办了举世闻名的侨生教育。

长期侨居海外,使陈嘉庚对南洋华侨社会的教育情况有着深刻的认识,深感华文教育的重要性。据当时有关资料统计, 在1200万华侨中,不懂中国语言的就有500万人。鉴于当时归侨、侨眷及其子弟因生计,广泛劳作和生活在祖(籍)国沿海地区和侨居国,因此, 1910年代,陈嘉庚几乎同时在闽南地区和新马地区兴办学校、开办华文教育。

1913年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之始,即十分重视侨生教育。他规定, 集美学校对侨生回国升学“概行收纳”, “到校时如考试未及格者, 则另设补习班以教之”。1921年陈嘉庚创建厦门大学,也要求学校要广收海外侨生。当年3月1日, 厦门大学第一次招生考试时, 就同时在厦门、福州及新加坡开考。为了增强海外华侨的祖国观念,陈嘉庚特别鼓励海外侨生到集美就学。陈嘉庚规定集美学校招生要面对海外, 广纳侨生, 优待侨生,“此例永续不废”。他指出:“集美学校所以特别欢迎华侨子弟之就学,盖亦有感于是为谋挽回其祖国观念也。”陈嘉庚以“侨生接受祖国之文化,比较国内尤为重要”的远见卓识,开办侨生华文教育、奖励归侨子女回国学习,在集美播撒下海外教育的星星之火。海外广大侨生在陈嘉庚的推动和影响下, 纷纷回国就读。

1920年,集美学校创设商科。陈嘉庚曾说:“我国商业之不振,推原其故,地非不大也,物非不博也,人非不敏也,资本非不雄且厚也。所独缺乏者,商人不知商业原理与常识耳。”他创办商科的目的在于培养有学识之才,援助南洋华侨经营商业,并希望通过培养商业人才,改变国内墨守成规的商业经营方式,以谋求民生问题的解决,以期建设新国家。他同时还要实行公民教育,以养成健全的人格。集美学校商科初办时只有25名学生,第一组生源即是委托菲律宾教育会代为考送的侨生,修业年限为四年,主要授以商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功课偏重专业知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集美学校,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侨生;侨生毕业后,受陈嘉庚精神的感召,纷纷报效国家。如著名南洋企业家陈六使,早年就读于陈嘉庚创办集美小学,南去新加坡在陈嘉庚的公司工作多年,后创立自己的树胶事业,并在陈嘉庚的引领下倾资兴学,并成为华社领袖。1929年,14岁的李林(李秀若)从印尼回国,以“归国侨生”的身份考入了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幼稚师范学校,后毕业于集美女中。1940年4月,李林在山西抗日前线壮烈殉国。李林英烈是全国唯一的一位华侨抗日女英雄,成为广大侨胞的骄傲。2009年9月,李林与陈嘉庚一样,名列“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抗战期间 陈嘉庚维系教育、关怀侨生成长

抗战期间,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内迁大田县;学生不能出海实习。为使人才培养不中断, 陈嘉庚遂在新加坡创办了一所水产航海学校。战后集美各校“复员”回集美;新加坡水产航海学校的所有图书、仪器、标本等, 全部寄赠给集美水产航海学校。1940年6月陈嘉庚参访延安,并与在延安工作战斗的南洋侨生亲切会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并通过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更加坚信“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当时,南洋有许多侨胞兴办华文学校,缺乏大量训练有素的华文教师。陈嘉庚意识到中华文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华文教育是维持华人社会的关键。1940年底,陈嘉庚致电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提出在广东、福建两省各办一所侨民师范学校。关于福建侨师选址,陈嘉庚认为应设在闽南,大量招收闽南贫寒子弟,毕业后到南洋服务。为此,陈嘉庚以华侨界参政员的身份向国民参政会提交了《关于在闽粤创设师范学校提案》,该提案获得通过。1941年到1942年,两所侨民师范学校在福建和广东相继设立,培养华文教师;并被分别命名为第一、第二侨民师范学校。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南洋华侨惨遭日寇迫害,企业停产、侨汇中断,集美学校许多侨生因家里音信全无、侨汇中断,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当时,集美学校自身也极为艰难。受陈嘉庚嘱托,其侨界亲友和集美校友于1943年10月在福建永安创办集友银行,“以行养校”。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在大田集美职校看见参加球赛的侨生球员体力失常,问知原委后当即表示:你们的家没有了,学校就是你们的家;父母联系不上,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并发起“认养侨生”活动。带领着学校教师把陈嘉庚“诚毅”校训落实到行动上,在烽火校园里,关爱侨生的成长。

晚年陈嘉庚厚爱侨教,关爱“侨生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对侨教的热心依旧不减。他在提交给第一届全国政协的七项提案中就有两项是关于侨教的,分别是设立各地华侨教育机构案和救济华侨失学儿童案。那时海外华侨全心向往祖国,纷纷把子女送回祖国就学。然而,侨生回国时间与祖国内地各校招生考试不尽相同;部分虽然参加考试、但未被录取的侨生存在“复习备考”困难。1952年陈嘉庚根据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的意见,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在集美创办华侨补习学校。中央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953年特别拨款60亿元(注:币改前币值),于同年9月开始筹建“福建省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并委托陈嘉庚在集美建筑校舍。侨校于1953年12月接待第一批归国华侨学生,开学上课。陈嘉庚接受重任后,把集美侨校建设当作集美学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最好的地块给了侨校。他不顾当时已近八旬的高龄,全身心“负责筹划,本节约原则,继续建置”,经常亲临工地视察。从1952年9月直到陈嘉庚去世后的1962年,该建筑群共建成16座,合称“南侨楼群”。

集美侨校直接受中侨委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主要经费由国家直接拨付,在特殊的年代,直接承担着国家的特殊使命,发挥其特殊的作用。集美侨校成了当时全国最早的、影响最大的华侨学生补习学校,被海内外侨胞称为“侨生的摇篮”。据统计,自1954年1月正式开学至1971年11月被迫停办,集美侨校十几年间先后办了354个班,共接收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学生19432人。经过补习之后,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计13000多名,有些人考上了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等重点学校,历年高考录取率平均为75%。

除集美华侨补校外,陈嘉庚在集美中学广纳侨生。1955年9月号的《人民画报》刊登的陈嘉庚的文章《集美中学的历史与近况》。文章中列举了集美学校各校1955年在校生数:其中,集美中学2000多名,占一半;集美中学的侨生1100人,超过一半。到1957年,集美中学在校生数猛增到4000多人,79个班级,其中侨生1640多人,占41%。集美中学也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侨校”。侨生人数的快速增长说明新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感召力的扩大,陈嘉庚自抗战后就多次提出的集美中学应多招侨生的主张正在变成现实。陈嘉庚还建议中侨委在北京、广州等地设立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和侨属子女补习学校。他对时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陆维特说:“不少华侨子女没有机会受大学教育,特别是受祖国的教育……现在新中国刚成立,有许多事要做,我要为新中国分担一份责任,尽力先盖一些校舍给国内和海外的侨生学习用。”1956年后,集美学校由人民政府全面负责,各校的办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其中尤其以侨生增多最为快速,成为名副其实的“侨生摇篮”。集美学校也是青年学生成才的熔炉,侨生们得到茁壮成长。许多侨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善跑能跳,有的能绘画摄影。如当时的印尼侨生,后成为中科院院士的俞昌旋、著名导演黄健中即毕业于此。节日期间,集美校园内人头攒动,穿着各色艳丽服饰的侨生夹在其中,给集美学村平添了一份欢快的气氛。

对归国就学的侨生,陈嘉庚一方面认为有必要给予特别的优待,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严格要求。他经常到学校看望侨生,与侨生亲切交谈,勉励学生热爱祖国,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他强调说:“辨别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侨生也不能例外。”他又希望侨生们“必须遵守纪律,培养优良品德,认真学习,发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精神”。此外,每当听说有侨生家境贫困者,他都积极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优待其受教育。

1957年8月,陈嘉庚又倡办了侨属子女补习学校,并委托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负责兼办。1957年10月8日,他发表《为侨属子女特设补习学校的重要》一文,认为对“父兄远在海外”的华侨子女补习,“实有必要”。1958年,陈嘉庚在对侨属子女补习学校学生的讲话中再次说明了国家拨款关爱侨生以及华侨捐资筹建校舍的情况。为解决校舍问题,陈嘉庚还通过集美学校扩建和集美侨校拨让的办法各拨出500人的校舍。1961年1月,陈嘉庚重病在身,仍然牵挂着侨生教育事业。他特地要身边的人代笔致函集美侨校杨新容、陈村牧二位校长,转达他对侨校基建工作、经费开支、及学校的发展的意见。

陈嘉庚终其一生,团结广大华侨,致力于华文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对推动国家的华侨教育、加强侨生与祖国的联系,做出杰出的贡献。陈嘉庚的祖(国)侨(居)国办学相得益彰,中西对比更激发办学激情,海内外学校联系互动密切。陈嘉庚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海外教育,取得非凡的成就,影响极其深远:为祖(籍)国和侨居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增强了海外华族会馆、社团之间的团结;促进了海外华族民族意识的形成。陈嘉庚海内外倾资办学的高尚精神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渠道和多方面的, 其影响人数是难以胜计的。透过陈嘉庚兴办海外教育的艰辛历程,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 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嘉庚百年海外华人华文教育伟业,体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内心深藏的最朴素的民族复兴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交融发展的结晶,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至今泽被后世。

嘉庚精神映照下的新时代集美大学海外教育,是传承赓续嘉庚精神的重要载体、展示集美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承载百年嘉庚海外教育光荣与新百年砥砺奋进梦想的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必将进一步弘扬嘉庚精神,讲好嘉庚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紧紧围绕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重大机遇,以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成长为一所具有国际化教育视野、开放性办学思路和多样化培养方式的新型学院,成为广泛联系海内外侨胞、四海校友的强大精神纽带,全球华人的沟通桥梁。(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 廖永健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